美国综合类高校的音乐教育现象
2019-05-08钟易非
钟易非
我于2008年公派赴美国田纳西州留学。在田纳西州学习考察的四年时间里,除了参加大学音乐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外,我也旁听并教授音乐专业课程,同时在孔子学院工作,了解并接触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我一直在观察和探究美国这个西方国家的代表之一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对美国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我亲身体验过,并深入考察过。以下,我将通过对田纳西州一所公立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以下简称MTSU)音乐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的观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谈美国综合类高校的音乐教育现象。
MTSU成立于1911年,是美国中部的一所百年名校,其音乐专业在全美排名靠前,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之一。MTSU的音乐学院可以说是美国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现象的一个缩影。
兴趣的培养——只为打下扎实的基础
MTSU有一支交响乐团、一支室内乐团、一支管弦乐团,以及二十余个规模不等、形式不同的管乐团和七个声乐类表演团体。以上这些都是固定的艺术团体,每年学校会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对重奏组的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么多大小不等的艺术团,会有足够的学生来参加吗?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学院不仅不用担心人数不够,而且诸如室内乐团等标准较高的乐团,每学期还需要通过考核来选拔团员,以保证乐团的水准。有一点需要指出,所有这些艺术团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也就是说,MTSU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只要能通过考核,都有进入艺术团演奏或演唱的机会。我在MTSU交响乐团的那几年时间里,低音提琴声部有六人,只有两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其他四位都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这四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能够进入学校的交响乐团,是因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习了低音提琴,并且有在乐团演奏的经验。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参加大学的交响乐团不仅仅是对所学乐器的巩固,更是兴趣的延续。
美国的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注重孩子的喜好程度远远高于培养他们的技能。所以,美国有很多学音乐的孩子爱好十分广泛,并且在音乐之外的很多方面都有不错的发展。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在MTSU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担任首席时,副首席是一名很优秀的小提琴手。在一次闲聊中,我发现,这位女生并非音乐专业,而是主修动物自然科学的。同时,她还是学校马术队为数不多的女骑手。MTSU的马术队在全美大学联盟中名列前茅,能进入学校马术队,可见这位女生的马术技能也十分精湛。大家都问过她为什么学习小提琴,为什么又学习马术,家人支持吗?她的回答很简单:“我喜欢莫扎特,我喜欢马。我做我喜欢做的事,家人只会为我高兴。”我认为,就是爱好促成了她学习的动力,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实践的重视——教与学的平衡发展
学音乐的人都知道,要想演奏一首曲子,只看谱子、不练习是不行的。而要想演奏好这首曲子,只在琴房练习、不上台也是不行的。在MTSU音乐学院,老师是十分支持和鼓励学生多多上台实践的。如果学生想要上台表演,但是还没有做好演奏一整场音乐会的准备,那么音乐学院每周四中午一个半小时的“学生表演时间”(student recital hour)就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任何学生要想在这个时间段表演,只需提前两周向舞台演出办公室的老师提交书面申请即可。曲目的长度一般都在五到八分钟左右,体裁不限。每周这个时间段的表演通常是声乐和器乐的融合,观众也大多是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
个人专场音乐会会给很多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而这样的“学生表演时间”演奏会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站上舞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一次的小型演出中逐渐积累登台的经验。“鼓励学生多多上台”这一點其实也印证了许多美国老师对于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1898-1998)教学法的推崇。铃木教学法让我印象颇深的一点就是“学生的第一场音乐会”。在第一场音乐会上,琴童们向观众展示上台、夹琴、握弓、正确的站姿、鞠躬以及下台,而观众就是老师和家长,只是短暂的几分钟。完成了这几个简单的步骤以后,学生的第一次舞台实践也就成功了。铃木教学法虽然在美国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鼓励学生登台表演”这一点,几乎都是十分赞同的。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一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完全贯穿在整个MTSU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中。通俗点来说,理论与实践就像人的双腿,必须一样长,绝不能长短腿。MTSU音乐学院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以及音乐产业四大类。纵观专业培养方案,无论你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修“教学法”的课程,如“弦乐教学法”等。“教学法”课程的授课方式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作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第二个层面则是学生作为老师,与班上其他同学的互动。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教学法的课上第二个层面所占的比例高达80%。也就是说,大多数时间,学生是以“老师”的身份主导整个课堂活动的。通俗点说,就是学生必须参与实践,不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亲身体验并归纳总结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