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爵士乐传播者孙莉莎

2019-05-08爱米粒

音乐爱好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孙莉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

爱米粒

“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复合型人才,表演、教学、策划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要具备,这样就可以为音乐普及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采访时,孙莉莎老师这样表达道。

而她本人,作为一个音乐传播者,也一直在尝试拓展自身的能力。在回归教学岗位之后的短短一个学期内,她就举办了多场讲座和演出,同时也在尝试不同的教学体系。

如今,在身兼数职的同时,孙莉莎还拥有无伴奏合唱团、儿童流行合唱团和爵士乐大乐队。她说:“带领这些充满才气的孩子们和大众分享高品质的音乐,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上海音乐学院是她的“福地”

孙莉莎出生于江苏盐城,父亲是盐城歌舞团的专业笛子演奏家,所以她从小便深受音乐的熏陶。不过,考虑到笛子是一件单旋律乐器,在演奏时会显得比较被动,因此她选择了学习钢琴这件“乐器之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孙莉莎的学琴之路相当艰辛。“钢琴很贵,好老师很难找,而且从盐城到上海的交通也不方便,要坐一个晚上的大巴。”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对学生要求颇高,附属小学招生要看孩子的双手大小,孙莉莎的手不属于大的,所以从先天条件上来说,她不属于那种特别“吃香”的学生。但是,凭借后天的刻苦学习,她顺利地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并且一路上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

在考学前,孙莉莎成为了钢琴教育家范大雷的关门弟子。“范老师那时候身体已经非常差了,每周都要去换血,但还是坚持给我上课。虽然那个时候我还小,但是我从范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爱。”之后,她又极其幸运地碰到了林尔耀老师。“他挖掘了我的潜能,相信我的能力,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对我来说,学习做人比学琴更重要。”

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跟随盛一奇老师的那些年让孙莉莎感慨万分。“盛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她对学生的鞭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到宿舍来‘拎学生练琴,一陪就是一天,她的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我的整个教学生涯。”附中的精英教育让每一位孩子对自己的梦想都坚信不疑,孙莉莎很骄傲地说:“我们附中出来的人,视唱练耳的基本功在国际上都是可以排名的,这些基础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接着,孙莉莎水到渠成地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她去了美国继续深造,之后兜兜转转地又回到了母校,目前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在孙莉莎看来,上海音乐学院是她的一个福地,“我冥冥之中觉得有一种使命,想要在这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爵士乐重镇”北伊利诺伊大学

孙莉莎在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就读的是古典钢琴和爵士钢琴双专业。那么,从小一直学习古典钢琴的她,为什么会突然决定学习爵士钢琴呢?原来,早在高中的时候,孙莉莎就组建过爵士乐队,有着丰富的乐队演出经验。“当时这叫‘不务正业,是要被老师们责骂的。”她笑说。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她对爵士的热爱,“上音那会儿还没有爵士专业,而美国的爵士乐最正宗,所以我满怀热情地去了美国寻梦”。靠近芝加哥的北伊利诺伊大学在美国排名并不算最高,学费又贵,但它在爵士乐教育领域相当权威。“我们学校的爵士大乐队在全美的高校比赛上不是拿一等奖,就是拿二等奖,”孙莉莎介绍道,“我的爵士钢琴老师是个黑人,教得特别好,当然我的古典钢琴老师也很厉害,他原来是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和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老师。”

尽管孙莉莎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但美国昂贵的生活费还是让她的经济压力很大。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她不得不四处打工,最夸张的时候甚至同时要打八份工,最少的时候也要打四到六份工。“还好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和教学有关,我是学校的研究生助教,这样打工的同时还能促进我的学习。”周末时,孙莉莎经常去当地的教堂做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指导,有时周六周日要跑好几个教堂。“在每个教堂里,你会听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看到不同的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事实上,孙莉莎在美国感触最深的,就是它的文化。“芝加哥属于美国中部地区,其文化状态相对而言是属于比较传统、单纯、保守的。但不同的文化氛围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比如白人和黑人的音乐各自的特点就很鲜明,黑人的律动性和节奏感天生好,在爵士乐领域可以说是处于最有优势的地位;而白人的爵士乐则比较先锋,基本上偏向于学院派。”在孙莉莎就读的学校,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种类的爵士乐。“我有两位声乐老师,一位是白人,一位是黑人,他们的音乐风格和教学方式截然不同,而这两种有机的结合让我受益匪浅。”

爵士大乐队在上海静安公园

作为国内的爵士乐教育者之一,孙莉莎在爵士乐表演与教育领域硕果累累。她是中国首位在高校开设爵士乐演唱即兴课程的音乐教育家,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对百老汇和爵士乐课题做了深入研究。2014年,她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了巴洛克与爵士跨界的作品音乐会。2016年8月,她又在喜马拉雅FM开设了一档有声付费节目《品玩爵士》,共录制了八百一十五期节目,至今总播放量已达百万次。

孙莉莎本人特别喜欢爵士大乐队,认为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大乐队作为一种爵士风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非常流行的,只是后来断层了。”为了让大众也能够亲身感受到爵士大乐队的魅力,孙莉莎带领自己的大乐队策划了一系列节目,2019年5月,她将联手爵士乐演奏家陈家俊在浓情静安的春天音乐节献上精彩的大乐队演出。今年,她还计划带着这支爵士大乐队去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巡演,“其实二三线城市的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不亚于一线城市,可惜没有足够优秀的师资,我一定要把最好的老师介绍给他们。”与此同时,线上的传播也必不可少,“所以我们会拍摄精彩的表演视频,为大家提供更便利的通道”。

对孙莉莎来说,爵士樂的推广除了现场的直观体验以外,讲解也很重要,所以她希望通过网课和培训来普及爵士乐的知识。但是最重要的是理念,因为爵士是一种系统,一个门类,教育者需要找到平衡点让它的精神融合在各种教育方式里。“现在很多小孩子学乐器都是被动的,学了几年,考完级后全部放弃的都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开始害怕触碰乐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真正地爱上音乐。”孙莉莎认为,音乐是不分种类、不分国界的,“美”是一切,如果失去对美的鉴别和渴望,那么学什么都没用。要让孩子们爱上音乐,爵士乐绝不是唯一的通道,但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引导方式,“虽然古典乐和爵士乐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不过可以‘殊途同归。”最近,孙莉莎又突发奇想:将融会贯通的精神带到启蒙教育里。于是,她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在巴洛克的年代,作曲家的华彩乐段就是留给演奏者自由发挥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还给孩子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华彩乐段呢?”

猜你喜欢

孙莉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
秘境之光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借助“加”“减”型结构,构造函数妙解题
秋之韵
用你的红称呼我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