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吃与武吃

2019-05-08郗文倩

意林绘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三百赋诗樊哙

郗文倩

阅读分享: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也要有吃相,文吃还是武吃,这里藏着一个人的性格。你是哪种类型呢?来者不拒型,风卷残云型或是仔细咀嚼型……良好的吃相,是要我们尽量克制各自的动物本能,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文明人。我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所谓“食文化”很大一部分包含着餐桌礼仪。文明社会要求吃喝有规矩,以礼待人。(特约教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 景毛毛)

吃是本能,但怎么吃却颇多讲究。吃相凶恶,豺狼饕餮,往往引人侧目,谓为粗蛮无礼,因此,古今中外都有餐宴礼仪,要求人们“文吃”。

春秋时,齐国外交官庆封来鲁国访问,乘高档马车,很多人艳羡不已。可叔孙豹不以为然,认为庆封“服美不称”,没什么文化修养,配不上这样的好车。果然,庆封在宴会上吃相不雅,不懂礼让恭敬。见此,叔孙豹遂赋诗一首《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為?”意思是,看那老鼠都有皮,人却没脸没皮,不懂礼仪,显然是讽刺庆封。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庆封当赋诗应答,然而,他埋头大嚼,压根儿就没听懂,或者是听懂了没法回答,只好装傻充愣。这是《左传》里的一个外交笑话。

为了避免在表达外交意见时出现言辞上的失礼,忤怒对方,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赋《诗》言志”就成为春秋时相当盛行的一种外交惯例和风范,即运用“诗三百”中某些适当的诗句来委婉表达心志情感,表明立场观点,进行外交沟通,比如向对方委婉示好或示威,包括求救兵、解纠纷,等等。这有点类似今天社交聚会中的献歌或配乐诗朗诵,只不过唱什么歌、点什么曲都含着目的。“赋诗言志”也大都借用现成的“诗三百”篇章,《左传》记载赋诗七十余次,只有四次是现场即兴创作的,也正因如此,赋诗者既要对原诗内涵有透彻的理解,又要巧妙地把握“借用”的幅度,不明不暗,点到为止。当时有一个赋诗原则,即断章取义,各取所求。

肚里不饿,比较容易做到文吃,但若是肚饿难耐,即便矜持,也难免要“武吃”。《水浒传》里,武松来到景阳冈前,一口气吃了四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透瓶香”,方摇摇晃晃上了山。不过,若没了这顿武吃,他恐怕早被老虎武吃了。鲁智深大闹山门,一人吃了半条狗,显然也是武吃的模范。对这些英雄狼吞虎咽的不雅吃法,读者不仅不怪,反而颇为欣赏,大概是因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本是英雄本色。莫言说:“俗人大吃是不雅,英雄贪吃是潇洒。”多会给贪吃找理由。

吃相不雅引人侧目,有时却可救命。鸿门宴上,刘邦凶多吉少,樊哙闻听,带剑拥盾闯入军门,瞪眼逼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直身惊问:“何人?!”张良介绍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赐卮酒。”这里有欣赏,但似乎也有点为难他的意思,因为这卮酒据说约四升,一般人真是大肚难容。哪知樊哙却一饮而下。项羽又赐他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反扣盾牌,持剑砍食,一顿狼吞虎咽,竟然也吃下去了。这一饮一吃,其实是借豪吃示威,意思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想咋地吧?或许正是这粗率的吃相,赢得项羽的欣赏或顾忌。总之,刘邦从鸿门宴全身而退,与这顿大吃不无关系。

一米阳光摘自《食色里的传统》

猜你喜欢

诗三百赋诗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初雪
醉菊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韩愈《元和圣德诗》规模《诗三百》辨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三种《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