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河兴城两千年

2019-05-08于锋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海盐泰州运河

于锋

泰州凤城河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望海楼

江苏泰州姜堰开发区三舍村老通扬运河与葛港河交界处的岸边,有一座龙净寺,寺内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看似一座普通的乡村寺庙,殿外山墙上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却隐隐透露着不凡。

原来,龙净寺的前身是一座龙王庙,庙前的老通扬运河历史上称为运盐河,直通海边。在泰州以东的南通地区尚未完全成陆的年代,这里距离大海很近。人们建造龙王庙,希望借助龙王的威力震慑海潮,也希望门前那条运盐河风平浪静,将海盐安全地运往目的地。

运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流经泰州腹地,将两淮盐运中心扬州和海边的盐场连接了起来。

这条古运河有着近2200年的厚重历史和多彩文化,是祖先留给今天泰州人民的珍贵物质遗产,也让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城市。

“吴王濞开邗沟”

《史记·货殖列传》对吴地如此记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司马迁的记述中提到的王濞,正是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他和春秋时的吴王阖闾(阖庐),战国时的春申君一样,为了增强国力,组织了大量闲散人力,大举开发了这片属于吴国的故地。

在黄海之滨,长江之畔,刘濞“煮海为盐”。海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经沉淀过滤后,去除泥沙,最终提炼出海盐。白花花的海盐堆积在海边,如何运往全国各地,迅速“变现”,成了摆在吴王刘濞面前的难题。

“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开河通道运盐,此运盐河之始也。”《扬州府志》明确记载,是吴王刘濞开通了运盐河(当时也叫邗沟,与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同名)。

这条河,西起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仓,东至如皋蟠溪、白蒲,后逐步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全长191公里,在泰州境内就长达140公里。

运盐河的开通,虽然要比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邗沟晚了三百多年,但比隋唐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通济渠——早780多年,更要比1293年才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早1400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运盐河还是江淮东部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河,为泰州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也为扬州的江都排泄洪水。

大批没有留下名字的民工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了这条带着咸味的河流,用木船将海盐运出,送往大汉帝国的各个地区。

远客千帆次第收

吴王刘濞建粮仓、煮海盐、挖运河、造舟楫,苦心孤诣,造就了海陵(泰州古称)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此后两千年时间内,运盐河给泰州带来了从未间断的繁荣。

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海陵的盐场一年煮的盐高达六千多万斤。

南宋时,泰州盐仓创下了一年流转1.2亿斤的全国纪录,又有了“两淮盐税,泰州居半”的说法。

宋元时期,泰州的盐场数量居于两淮盐区之首。

北宋末年,全国盐税年收入最高达三千余万贯,而淮盐岁入在1500万至2000万贯之间,占比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形成“天下盐赋,两淮居半”的格局;南宋时,泰州盐仓创下了一年流转1.2亿斤的全国纪录,又有了“两淮盐税,泰州居半”的说法。

明清两代,淮南二十所盐场销往湘鄂赣皖“扬子四岸”的盐经泰州中转,两淮盐运司在这里设专管衙门,查验盐的质量,并防止贩运私盐。

西来一水绕城流,远客千帆次第收。据估算,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国家财政中30%~50%的盐税来自泰州运盐河运送的海盐。这条不到200公里的运盐河不但繁荣了古城泰州,对国家财政甚至国家稳定都举足轻重。

公元838年,日本第18次遣唐使团在海上遇险,被风暴吹至今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使团成员在掘港国清寺休整了十五天后,坐船由运盐河进大运河,最终抵达长安。

使团中的高僧圆仁后来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对海陵运盐河留下了生动记载:“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城因河美, 河因文秀

漫长的岁月里,运盐河屡次整修、疏浚,但依然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走向。它的名字也在不同的年代中不断发生变化。刚开通时,也叫邗沟、邗沟支道,后来又称为吴王沟、运盐官河、泰州运盐河、上官运盐河、南官运河、通扬运河,等等。唐代时,人们直接将运盐河称为“泰州运河”,可见这条古老运河有着深深的“泰州印记”。

泰州因运盐河而生,因运盐河而盛,因运盐河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先有了这条人工运河,汉代才在这里设置了海陵县,才有如今的泰州市。

两千多年来,运河两岸沃土千里,良田万顷,沟渠纵横。繁盛的航运给三泰地区带来了五谷丰登,给历代泰州人带来福祉。

走进泰州老城区,依然能够辨认出当年古城“双水绕城,以水分形”的城市格局,以及“两河夹街、两街夹河”的街巷肌理。

古城的护城河——凤城河正是古运盐河的一部分。运盐河两岸,莲花池、泰来面粉厂、税碑亭、曲江楼、福荫庵及800多年的古银杏、龙净寺及千年古银杏等则是见证运河沧桑历史的珍贵文物遗迹。

城因河美, 河因文秀,被泰州人亲切称为“母亲河”的运盐河孕育了古城海陵,也滋养了泰州悠远的文脉:北宋时欧阳修在泰州写下名篇《许氏南园记》,后被收入《古文观止》;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位北宋名臣先后在泰州西溪盐仓任仓官;南宋时岳飞曾在此地任泰州知州;文天祥躲避元军,入海南归,途经泰州时写下“海陵棹子长相顾”的诗句;民国张謇力主浚河通客轮,用运盐河的河道,让沿岸南通、泰州、扬州的人们往来方便……

如今,老通扬运河依然碧波荡漾,依城而过,奔腾不息,但河中已不可見盐船争流、帆影如织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宜居环境。

猜你喜欢

海盐泰州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粗海盐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粗海盐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海盐可可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泰州学案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