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篇教师下水作文的反思
2019-05-08金光
摘要:2018年高三语文二模考试的作文题是一篇看图作文,其主题与感恩有关,“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依然是核心价值观,与习总书记强调的“家风家训”相关。兄弟学校的一位高三语文教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现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点评,呈请方家教正。
关键词:教师下水作文;赏析;点评
一、教师下水作文
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是陪伴
三十年前,貌美如花的母亲用温暖的手牵着她可爱幼小的女儿,陪着女儿度过快乐童年;三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女儿用孝顺的手挽着她年老体衰的母亲,陪着母亲看大千世界。母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母亲的情,叫做陪伴!鄙人认为,这种相互陪伴,可以称之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什么叫陪伴?陪伴是人类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指您陪伴我度过前半生,我陪您度过后半生,彼此陪伴。无论母亲工作有多繁忙,任务有多繁重,母亲都能常常陪伴在女儿身边;无论女儿身处何处,地位多高,女儿都能随时陪伴在母亲身旁。
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是陪伴,原因在于人类有天然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精神上的关心、帮助、陪伴,情感的传递,而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给予。即使是女儿和母亲,也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温暖。三十年前,女儿需要母亲陪伴着她去上学,去动物园,一起吃饭,一起捉迷藏;三十年后,母亲需要女儿陪着她去逛街,散步,聊天,一起旅游。这种精神层面的爱,胜过一切金钱的代劳。
近年来,不少亲情的维持都是建立在金钱物质上的。父母为了赚钱,远赴千里之外,把自己的孩子寄托在遥远的老家。有些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了留守儿童,一年可能都见不到父母一次,更别说陪伴了,陪伴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很多女性也身居高位,但是完全丢失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她们对子女的关爱,不是陪伴,而是用金钱代替。不仅小孩需要陪伴,老人同样需要陪伴。当今社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的父母遗弃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逢年过节他们不回家陪伴老人,取而代之的是礼品、电话、金钱。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助,谁能懂?
爱的陪伴,其价值在于能够建立和谐美满幸福家庭。母亲陪伴女儿,可以增进母女俩的情感,可以使她们无话不说,就像亲密无间的姐妹俩。这样成长起来的女儿,会是一个善良有温度的人,将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并践行之。当女儿长大后,她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爱自己的母亲。她就会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含义,知道陪伴对于母亲的重要性!女儿将会像当年母亲陪伴自己一样去耐心、愉悦、长久地陪伴母亲。这样一个充满爱的陪伴的家庭必定是和谐幸福美满的!
当你幼时,踉踉跄跄,有父母温暖陪伴;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有儿女长久陪伴。我想,这是人类最大的愿望,因为陪伴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自评:
本文写的是一篇议论文,花了1个小时,没有查阅资料。主要运用的是因果分析里的定义分析、原因分析、背景分析、价值分析四种段落速成的方法。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议论文的写作模板,也可以使学生的文章有一个清晰的结构,这种写法可以确保学生在考场中能得到一个稳定的中上等作文分数。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大家都这么写,会不会出现相似作文?分数是否高不起来?其实大可放心,因为这几个方法有多种变式,且每个人的语言不一样,再加上考生众多,所以担心因试卷内容相似而分数低的情况是多余的。
二、赏析
高三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一要“敢写”,二要“善写”。前者需要勇气,后者需要能力;前者是好习惯,后者是高素养。教师亲自参与学生写作,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以自身的写作体验唤起学生的写作体验。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在这种角色的间性切换之间激活“日日新”的人文。
写作的老师,懂得文字之美的百媚千红;笔底的波澜,彰显教学相长的沉潜之功。
我常觉得:在语文面前,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多则是互教互学,互学互教,且教且学,且学且教的关系,师生是平等的。韩昌黎有言:“师不必贤于弟子”,此言不虚!师生都在学,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生活学,向社会学,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在学,都学不完,学不尽。
言归正传,回到这篇“下水文”。我感觉此文写得真的够“水”:不是“水”性杨花,而是“水”到渠成;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光潋滟;不是汪洋恣肆,而是泉“水”泠泠。
首先,从主题上来说,标题即为全文的中心论点。“题好一半文”,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装腔作势,不忸怩作态,而是一击即中,弹无虚发,“爱”与“陪伴”两个关键词是对两幅漫画的高度凝练。
其次,从行文上来说,主体段落分别运用了定义分析——具体解释什么是陪伴;因果思维——人类天然的心理需求;背景分析——结合现实,由点到面,类比联想,双线展开;价值分析——意义的阐释,落脚点在于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庭。四个段落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入情入理。且每个部分注意了位于段首的作为分论点的中心句,注意了标点符号的丰富、多元、变化、统一。起承转合,因势赋形,流畅统一。
再次,从语言上来说,全文风格朴实,就事論事,绝不旁逸斜出,迥异于时风的某些“假文采”“华而不实”。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与规范作用,写得很“厚道”!所谓文如其人,想必这样的作者本人一定是懂得孝顺与感恩的,也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本文似有过“平”之嫌,太“平实”就显得平面化简单化,不够立体不够丰厚,因此不够震撼,给人留的印象似不够深刻。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文似看山不喜平”。笔者以为这也要成为“语文”人的追求。细究语言,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貌美如花的母亲”“孝顺的手”,这种修饰词合不合适?再有“去上学,去动物园,一起吃饭,一起捉迷藏”等等,是否有口语化过重,过于随意之嫌?另外,引用的名句如果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使贴切,也似乎难以显现出作者文化积淀的厚度,过人之处不明显,而作为“高峰”的作品,是要有过人之处的。此外,段落似略少。
如果以高考优秀作文标准的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来看,前者自不必说,本文做得很好;而后者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深刻主要是指思想。丰富是指素材,也即“有料”,古今中外,正反对比,概括性素材与典型性素材等。有文采是指语言,比如用词准确,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错落,修辞手法等。有创意是指见解新颖,构思精巧,超出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接受时有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效果。后者的高标位也是对所有写作者的一种考量与挑战。
以上的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我自己也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也为自己的疏懒而自责,岂不愧哉!但愿如《诗经》所云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参考文献:
[1]陈宝贵,鲍金仓.作文教学中身教的力量[J].语文教学之友,2017,(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王轶.下水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0,(11).
[5]孙存云.基于教师下水作文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J].中学教学参考,2018,(36).
作者简介:金光(1979—),男,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