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古代桥梁,感受工匠大智慧
2019-05-08陈康
陈康
亲爱的小读者,你们还记得《学与玩》杂志在上期刊登的《看图说话,港珠澳大桥的中国智慧》这篇文章吗?在惊叹这座跨海巨龙的雄伟气魄和国民强大创造力的同时,我们今天不妨也一起看看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以及古人造桥的智慧吧!
古标见证千年历史
忆往昔,在河流较少且车马居多的北方,城门要道前那结实宽厚的石拱桥,曾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呼啸而过;在水系丰沛的江南水乡,桥上佳人回首、桥下渔歌唱晚的拱桥,曾倾听过多少儿女情长……当你踏上一座古桥,看着白云悠悠从桥上掠过,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倒影时,跨越千年的历史仿佛又出现在了眼前。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300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代表。
到了隋代,我国桥梁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于宋代达到了兴盛时期。大家熟知的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都江堰安澜桥等在我国桥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体现。
不过大家注意过吗甲其实我国古代北方与南方的桥梁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自然条件和资源不同,桥梁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点:北方中原地区多宽坦的石拱桥和石梁桥;西北、西南多吊桥和木梁桥;江南多高耸的轻型石拱桥……
感受匠人的非凡智慧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句话表明的就是人们连通道路的要求和决心。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干百年来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记载着历代桥梁建设者的精湛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标志和重要文化遣产。一座古桥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故事。现在让我们走进洛阳桥,一起感知历史,感受桥梁工匠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提到洛阳桥,你可能会想到河南洛阳桥,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位于福建的泉州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当你走到洛阳桥边,就能看见矗立着一座巨型石雕像——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洛阳桥就是他主持建造的。900多年来,洛阳江水涛声依旧,万安桥上车水马龙,石桥极大地方便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代后期起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的“万安渡”(以船摆渡)交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自古以来,洛阳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在建桥之前,经过此江靠的是渡船,因搭渡翻船、葬身江底者不计其数。有一座大桥成为当时人们的渴望,然而在这样的江上建桥是非常困难的。
在蔡襄的主持建造下,洛阳桥创造了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即筏型
基础,也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为了巩固桥基,人们通过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 地利用牡蛎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别出心裁的“牡蛎固基”方法。
蔡襄对洛阳桥的建造呕心沥血,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民间有“蔡襄母亲渡江发愿” “蔡太守移檄海龙王”等许多有关他建造洛阳桥的传说,充分反映了泉州人民对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崇敬和无限感激。在洛阳桥建成的影响下,福建一带,特别是闽南地区先后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
中国逐步迈向桥梁强国
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成就卓越。古時,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砖、藤等建筑材料,建造了类型众多、构造新颖的桥梁。另外,我国古代在建桥理论及施工方法上,同样也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在12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桥梁的领先地位,为世界工程界所重视,也曾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不过近代我国传统的桥梁建造技艺已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申国也开始不断地创新,寻求新的进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念不断涌入中国,我国桥梁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它的建成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后,刷新世界之最的重大桥梁工程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层出不穷,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一座座中国桥正为它赋予新时代的注解,跨海大桥、跨江大桥,打通了一个个断点,让中国经济血脉变得更加畅通,这是中国科学技术、桥梁工程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对古代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力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