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以张掖市为例
2019-05-08石志恒慕宏杰晋荣荣
石志恒,慕宏杰,晋荣荣
(1.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2.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0 引言
自亚当·斯密以来,专业化分工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斯密猜想”认为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的生命、产品等特性,阻碍了农业产业分工深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逐渐显现出来。王舜卿[1](1994)指出基于我国实际情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与发展必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社会化分工的初始阶段,部分农户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农业外产业生产,部分农户从多种农产品经营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某种农作物的生产,成为某种农产品专业化供给者,农户农产品生产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农业领域正分离出不同的职业和工种[2]。即使在现有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能推进农业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那么也可以改进农户的生产经营效率,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效益[3-5]。王留鑫[6](2017)通过对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相关文献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后,认为现有农业专业化分工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总结和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对理论的深入探讨和检验验证,而且较少从农户微观层面进行农业专业化分工研究。为此,文章基于种植业农户微观层面系统构建其专业化分工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现代计量方法对其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系统构建微观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指标体系以及为其他研究区域微观种植业农户专业化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标准。
1 样本区种植业农户及其经营特征分析
1.1 数据来源
研究于2017年6—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农业信息中心、市、村镇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充分考虑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选取张掖市种植业比较发达的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5县(区)的作为调研样本区。调查问卷采用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者协助的方式完成,以保证问卷数据的准确性。样本村的选择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根据每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县城距离选出50个样本村,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样本村中访问7~8户样本农户。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4份,得到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8.7%。
表1 样本农户特征
项目结构频数比重(%)性别男性20982.94女性4317.06年龄30岁及以下103.9731~40岁3011.9041~50岁12348.8151~60岁5521.8361岁及以上3413.49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0943.25初中9738.49高中4317.06大专及以上31.19
图1 农户家庭内部分工状况
1.2 样本农户特征
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多为男性占比高达82.94%,这是因为即使平时女性较多地从事农业生产,但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中相关决策还是由男性做出,并且男性相较于女性更了解农业生产经营情况。从年龄分布上看以中生代农民为主,反映出当前种植业生产经营者中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趋势明显。从农户的受教育年限来看,现阶段农民的受教育年限集中在6—9年阶段,还需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
1.3 样本农户经营特征分析
如图1所示, 252个样本农户中,家庭劳动力均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类型三)有33个,占比为13%; 家庭中有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其他成员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户(类型二)有86个,占比为34.13%; 家庭中部分成员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劳动力专业化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户(类型一)有133个,占比达到52.87%。若将农户看作是一个“经济组织”,那么样本农户中有166户,也就是有65.87%的农户家庭劳动力在农业生产部门与非农生产部门间存在明确的产业分工。
如图2所示,农户种植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样本农户种植农作物种类的有6种占比为2.78%,种植5种农作物的农户有32户比重为12.7%,种植4种农作物的农户有61户比重为24.21%,种植3种农作物的农户最多,有68户占比为26.98%,种植2种农作物的农户有55户占比为21.83%,而只种植一种农作物的农户有29户,占比为11.51%。可见,农户的种植种类多处于2~4种之间,说明样本区农户大都采取多样化种植方式。
如图3所示,在农户生产经营的育种、耕整、播栽、施肥、灌溉、植保、除草、收获、储运、加工、销售共11环节中,选择将土地耕整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经营主体和组织的农户最多,有183户占比为72.62%,选择将除草环节外包出去的农户最少有54户占比为21.43%。另外选择将育种、播栽、施肥、灌溉、植保、收获、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交由其他经营主体的农户分别为85户、107户、82户、73户、58户、162户、83户、61户和160户,占比分别为33.73%、42.46%、32.54%、28.97%、23.02%、64.29%、32.94%、24.21%和63.49%。
图2 农户种植农作物种类分布 图3 样本农户生产经营环节外包频数雷达图
选择将某一生产经营环节外包给其他经营主体的农户越多,一方面说明农户对这一服务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出该环节的分工获得性较强。耕整、播栽、收获、销售都是具有一定的季节特性的环节,且操作时间集中、工作量大,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形下农户会选择机械替代人工劳动力,但是普通农户往往不会单独购买机械因此倾向于外包服务。而没有选择外包服务的农户可能与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产品种植种类相关,如果农户自身资源禀赋较为充足,则通过交易服务将耕整、收获和销售交由专业的经营主体操作可以促进分工,但是如果受到农户自身种植规模、种类和经济条件限制,不需要外包服务或者无法支付外包服务的交易费用时,就不会倾向于分工。施肥、灌溉、植保、除草环节分布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具有操作时间零散、工作强度较小的特点,也由于外包服务的监督成本较高,因而农户更愿意自己利用零碎时间来操作完成。育种、储运、加工的外包,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户种植种类和种植规模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关。
图4 农户生产经营环节分工数量分布
如图4所示,农户生产经营环节分工数量呈左峰偏态分布,选择5个环节外包和选择6个环节外包的农户的差距最大,呈现断崖式下降。在所调研的252个样本农户选择的分工环节多为2~5个,其中选择在4个环节上进行分工生产的农户数量最多,占比为21.83%,而选择在11个环节上进行分工生产的最少,占比为2.83%,说明大多数农户都参与到了农业分工中且趋势较为集中,但采取完全分工形式的农户却不多见。受生产分工的影响,仅有3.17%的农户选择完全自足自给已经极其少见; 选择服务外包的环节数量为1个的农户占比为8.73%,这部分农户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即使参与生产经营环节分工数量很少也同样能够从生产分工中获益,选择服务外包环节数量为6~10个的农户占比分别为6.35%、5.95%、4.37%、2.38%、3.97%,这部分农户参与分工专业化的程度较高,但农户数量占比均在7%以下,表明参与高水平分工的农户数量鲜少。总体来说,现阶段样本区绝大多数农户都参与到了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分工当中,但达到较高分工专业化水平的农户比较少见。
2 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胡宜挺[7](2012)认为农户专业化,主要指农户专门从事某一种农产品或以某一种农产品为主导的生产经营,不论其产品品种有几个,生产环节有多少都是农户专业化范畴。另外,李争[8](2014)还指出农户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成员为基本单位,因此研究农户专业化需将家庭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学者对农户专业化的认识已从最初的农户横向分工即专业户(不同专业的种类数),到农户纵向分工即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生产迂回程度),再到组织分工内部即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组织内部个人专业化),丰富农户专业化的内容。现阶段农户家庭部分成员脱离农业转移到工业等其他产业其本质为个体层面的专业化与家庭层面的专业多样化的统一; 部分农户成为一两种主要农产品的专门供给者则为横向分工即农产品专业化的结果; 部分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环节社会化服务的供给者,实质为纵向分工即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的结果。那么基于组织内部分工、横向分工以及纵向分工3个不同视角,该文的农户专业化则包括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农产品专业化和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3个方面。
2.1 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组织内部分工)
向国成[9](2005)认为农户兼业化虽不是规模经济的理想状态,但却是当前基本国情下的农户家庭内部分工的有效组织形态,其本质是个体层面的专业化与家庭层面的专业多样化的统一。李争[10](2014)将家庭分工分为完全分工、不完全分工和无分工3种。其中,当农户家庭成员中有部分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其他成员专业化从事非农生产时,设定为完全分工型农户; 当农户家庭成员中有部分成员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成员则同时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时,设定为不完全分工型农户; 当农户家庭成员均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时,设定为专业型农户。黄宗智[11](2006)指出“半工半耕”或“男工女耕”构成了现阶段中国农户劳动分工的基本特征。贺雪峰[12](2013)指出当前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具有以代际差异为分工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结构特征,即父母老人在家务农而子女进城务工。故该文的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是以当前阶段的现实基础为依据的,具体包括:以半工半耕为基础的专业型农户、完全分工型农户、不完全分工型农户; 以男工女耕为基础的女性务农型农户; 以代际差异为分工基础的老年务农型农户。其中专业型农户为规模经济的理想状态。
2.2 农产品专业化(横向分工)
农产品专业化是指农户专门从事某种农产品或以某一种农产品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活动。罗明忠[13](2015)和邹宝玲[14](2015)采用种植种类集中度,种植规模集中度和销售规模集中度来表示农产品专业化程度。该文农产品专业化的内涵指标体系包括农户种植作物种类数,主要作物变化程度,种植规模集中度,销售规模集中度以及劳动投入集中度。其中,主要作物变化程度指除季节变化导致的轮耕外农户种植作物是否经常变化能够反映横向专业化的连续性; 劳动投入集中度指农户家庭劳动力在主要农作物投入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 种植规模集中度指农户主要农作物种植占所有种植面积的比例; 销售规模集中度指农户主要农作物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具体指标及赋值见表2。
2.3 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纵向分工)
江雪萍[15](2014)基于专家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特性的问卷调查,将农业生产环节主要分为耕整、种苗、播栽、施肥、灌溉、植保、除草、收获、储运。向国成[16](2003)将农户的活动分为农业生产与经营两大类,及将产前、产中的活动归类为生产活动,将产后的活动归类为经营活动。庄丽娟等[17](2011)认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产后服务则主要涉及农产品采后处理、保险储运、加工包装、营销等服务。该文参照众多学者对农业纵向分工的内容设定,结合种植业生产经营涉及的环节,将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用育种、耕整、播栽、施肥、植保、灌溉、除草、收获、运输、加工、销售共11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外包情况来反映,具体指标及赋值见表2。
表2 农户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3 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水平测度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近年来,随着结构方程模型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结构方程的综合优势。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集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或路径分析而成的统计方法。它既能够研究变量的内部结构关系,又可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允许有误差,能够对多个变量进行测量的模型。SME可以为多元回归、路径分析、因子分析及时间序列分析的另一种选择,而且说服力更强,故该文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指标权重。
3.1.1 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SPSS22.0对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等潜变量及可观测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整体Cronbach′s值为0.734,各潜变量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农产品专业化和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的Cronbach′s分别为0.755、0.678、0.713,说明各潜变量的测量指标存在一致性。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了KMO样本测度及Bartlett卡方球形检验,得到KMO值为0.712,大于基准值0.7,且P=0.000通过1%的检验,说明模型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及方差贡献率显示,提取的3个公因子的方程贡献率达69.28%,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对Sh1、Sh2、Sh3的载荷量分别是0.784、0.705、0.654,农产品专业化对Sp1、Sp2、Sp3、Sp4、Sp5的载荷量分别是0.636、0.785、0.629、0.841、0.712,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对Sl1、Sl2、Sl3、Sl4、Sl5、Sl6、Sl7、Sl8、Sl9、Sl10、Sl11的载荷量分别是0.736、0.865、0.787、0.713、0.605、0.635、0.641、0.823、0.637、0.665、0.796。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调查问卷数据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图5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3.1.2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以AMOS22.0软件为对农户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显著性良好,都显示为***即在P<0.001水平上显著。卡方值自由度比为2.315<3,适配度指数GFI=0.818>0.8,RFI=0.821>0.8,两个对立模型间的适配程度TLI=0.905>0.9,增量适合度指标IFI=0.942>0.9,比较适合度指标CFI=0.985>0.9,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这些配适度指数均显示模型拟合和配适结果良好。各个测量指标对相应的潜在变量的因素负荷量(FL)均大于0.40,表示测量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潜变量的特征,e表示各残差项对相应潜变量的影响,e20,e21,e22皆小于1,具体见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5。根据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标准化路径系数进行加权汇总,分析各观测变量通过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关系,从而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见图5。
3.2 测度模型构建
TOPSIS法(理想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评价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的专业型农户为规模经济的理想状态,故在模型运行中对指标进行理想化处理。
3.3 测度结果分析
3.3.1 样本农户各类专业化特征分析
该文以MATLAB软件为平台测算样本区种植业农户各类专业化水平。如表3所示,总体来看农户专业化的均值为0.478,标准差为0.164,则变异系数为0.343属于中等变异。农户专业化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143,中位数为0.461,反映了样本呈现“单峰”左偏分布,说明农户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处于较低的农户占比较大。分布,说明农户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处于较低的农户占比较大。
表3 农户各类专业化水平维度分口径统计得分情况
指标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0.4760.4581.0000.0000.235农产品专业化0.4940.4731.0000.1770.187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0.4650.4631.0000.0000.168农户专业化0.4780.4611.0000.1430.164
表4 基于理想标准的农户专业化状态分布
指标完全专业化状态不完全专业化状态完全不专业化状态频数占比(%)频数占比(%)频数占比(%)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3313.1020882.54114.37农产品专业化31.1924998.8000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62.3823894.4483.17农户专业化31.1924998.8000
就分指标来看,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的均值为0.476,标准差为0.235则变异系数为0.494,可见样本农户间家庭分工形式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大于100%的为强变异,介于10%到100%之间的为中等变异,小于10%的为弱变异)表明样本农户家庭分工形式存在差异; 农户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000,中位数为0.458说明样本呈现左偏峰分布,也就是说样本农户中存在着家庭劳动力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户,也存在着农闲时由妇女或老人管理耕地农忙时家庭的青壮年返回参与农业的家庭,同时不少农户家庭内部多存在着不完全分工的形式。农产品专业化的均值为0.494,标准差为0.187,变异系数为0.378属于中等变异; 农产品专业化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177,中位数为0.473,说明样本农户存在少数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绝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多样化经营的方式,“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在样本农户中较为普遍。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的均值为0.465,标准差为0.168,则变异系数为0.361属于中等变异,可见农户生产经营环节外包行为存在着差异; 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0,中位数为0.465,说明样本农户中部分农户选择将所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外包,而部分农户全部由自己完成。
3.3.2 基于理想值标准的农户专业化状态分析
根据理想点法测度结果的含义,若专业化水平值等于1则表明农户的专业化水平为理想状态即农户完全实现专业化,并设定为完全专业化状态; 若专业化水平值等于0则表明农户的专业化水平为最不理想状态即农户从未参与分工,设定为完全不专业化状态; 若专业化水平值在(0, 1)之间则介于最理想和最不理想状态之间即农户未完全实现专业化,设定为不完全专业化状态。
由表4可知,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处于完全专业化状态的农户有33户占比为13.10%,与指标设置有关处于完全专业化状态的农户为专业型农户; 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状态的农户有11户占比为4.37%,这一类农户的特点为家庭内部分工为不完全分工并且青壮年会经常在农业生产部门与非农生产部门之间频繁转换; 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状态的农户有208户占比为82.54%,这一类农户的包括4种类型:(1)家庭处于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呈现“男工女耕”的特征; (2)家庭处于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呈现“代际差异”的老年务农型家庭特征; (3)家庭处于不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农业生产主要由女性完成; (4)家庭处于不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农业生产主要由老年人完成。农产品专业化处于完全专业化状态的农户仅有3户占比为1.19%,说明了样本农户中仅有3个农户将劳动要素长期配置于农业生产中并常年种植某一种(或某一类)农作物,然后成为该种(或该类)农产品的专门提供者,而且销售该种(或该类)农产品的收益为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这一类农户主要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8]; 没有处于完全不专业化状态的农户,主要原因为气候、土壤条件使得农户不会频繁更换农作物种植种类并且由于农户不会完全放弃农业生产因而农业劳动力投入时间并不少; 高达98.80%的农户即249个农户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状态,这一类农户的特征主要包括3个:(1)专业型农户为规避生产与市场风险获得多样化经济效果而进行多样化种植; (2)普通农户拥有多个地块的生态环境要求不同农作物进行匹配而采取多样化种植行为; (3)完全分工型农户和不完全分工型农户在农业生产部分和非农生产部分在时间上的分散配置。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处于完全分工状态的农户有6个占比为2.38%,说明仅有6个农户将全部生产经营环节交由其他经营个体或组织承担,处于这一状态的农户均为专业型农户,由于种植规模的扩大为满足农作物的季节特性的要求使得每一环节都需要雇工协助或者由其他组织完成; 处于完全不专业化状态农户的比重为3.17%即有8个农户选择将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由自己完成,这一状态的农户一方面由于种植面积较小所有生产经营环节均可以由家庭劳动力承担,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剩余劳动力较多,务农的机会成本基本为零因此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由家庭成员操作完成也不需额外支付外包费用; 而有249个农户即绝大多数农户选择将分工可获性较强的生产经营环节外包,将分工可获得性较弱的环节由自己承担,因此有94.44%的农户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状态。受农产品专业化的影响,农户专业化的总指标处于完全分工状态的农户有3个,没有处于完全不专业化状态的农户,有249个即98.80%的农户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状态。
4 结论
4.1 农户家庭多种分工形式并存
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民从事耕地行为的机会成本变高也就是务工收入提高,则农民倾向于离开农业转移到更高报酬的生产部门工作。而那些由于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较低的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的工作搜寻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情况下选择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务工失败的农民中有些为全家返乡务农,有些由于家庭成员间性别、年龄等差异从而使得家庭成员在不同行业的产生分工。总的来说,农户家庭内部分工形式包括:(1)专业型农户即农户家庭劳动力均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2)家庭处于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呈现“男工女耕”的特征; (3)家庭处于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呈现“代际差异”的老年务农型家庭特征; (4)家庭处于不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农业生产主要由女性完成; (5)家庭处于不完全分工状态并且农业生产主要由老年人完成; (6)家庭内部为不完全分工状态并且青壮年会经常在农业生产部门与非农生产部门之间频繁转换。
4.2 农产品多样化种植普遍存在
无论是土地细碎化程度低还是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的农户或者是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还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多样化种植方式是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选择:无论是土地细碎化程度低还是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的农户或者是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还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多样化种植方式是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选择:(1)种植结构的优化,土地的分散致使土壤类型等农业生态环境有所差异,从而对农作物种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2)农户在面临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时,或者是获得多样化经济效果时做出的理性选择但本质是效率低。大多数农户在面临风险时往往是规避的,多元化种植有利于规避或减轻某一种突发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从而减少损失,减轻产出和收入波动。从而也说明了具有规模化生产条件的农户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横向分工。
4.3 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需求巨大
对于分工可获性较强的生产经营环节,例如耕整、播栽、收获、销售环节具有操作时间集中且工作量大的特征,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形下农户会选择机械替代人工劳动力,但是普通农户往往不会单独购买机械因此倾向于外包服务。施肥、灌溉、植保、除草环节分布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具有操作时间零散、工作强度较小的特点,也由于外包服务的监督成本较高,因而农户更愿意自己利用零碎时间来操作完成。育种、储运、加工的外包,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户种植种类和种植规模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关。可见,现阶段农户会在农作物生产经营环节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工,单个农户会将多个生产环节外包或者交由第三组织操作,而不是由自己独立完成所有流程,从而深化农业领域生产经营分工。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三产融合深入,农户对于生产经营外包的服务需求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