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2019-05-08许家锋李科全邓宏珠罗凯新
许家锋 李科全 邓宏珠 罗凯新
中医适宜技术是一种中医药技术,它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在社区健康服务中越来越受到关注[1]。随着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深入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也逐渐在社区医疗保健中得以推广应用。为了解该技术在社区中的效果和作用,本研究选取深圳市某街道的15家社康中心作为研究现场,通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以提升社区的中医服务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7月—2016年2月,随机选择深圳市某街道15家社康中心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社区试点单位。试点前后分别抽取医护人员186人,以评估医护人员的服务认知和质量。其中医生(包括内外科、妇科、中医、全科医学)60例,护士126例,试点前内外科、妇科、中医和全科医学各15例,试点后上述科室分别为18例、15例、15例和12例。同时,试点前后,随机抽取社区患者各450人,以评估患者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程序依托社康中心,以全科诊室为基地,在社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便利性的全科诊疗服务。研究程序:①建立中医药特色科室,确定服务范围。②安排专项资金购置中医康复理疗设备。③对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具体包括聘请上级医院中医科专家来中心进行培训,去上级医院进修。中医药适宜技术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贴敷、药浴等常用疗法。④确定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服务范围及流程,包括确定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服务内容、临床路径和操作流程,制作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手册,积极推广应用。⑤确定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中医汤剂及中成药、敷贴、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及穴位等7项作为主要中医适宜技术。⑥干预策略和试点时间,包括在社区内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对可适合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鼓励、建议,试点时间为1年6个月[2-3]。
1.2.2 观察指标比较试点前后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情况。①认知评分: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敷贴、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及手法康复等)。评分标准:熟悉[测试评分≥90分(3分)]、一般[90分>测试评分≥70分(2分)]、不熟悉[测试评分<70分(1分)]。②应用评分:经常[每周应用>2次(3分)]、偶尔[每周应用1次或2次(2分)]、从未应用(1分)。③每月服务范围数量,每周治疗例次,包括总例次、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例次。④疾病治疗种类:将疾病归类,分为“颈肩腰腿痛类”“妇科疾病”“小儿腹泻或消化不良类”“心脑血管类”“其他慢性病及肿瘤类”。
1.2.3 问卷调查调查试点前后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了解及接受程度。①认知及接受程度内容: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评分标准:熟悉3分、听说2分、未听说1分。②接受程度:接受3分、无所谓2分、不接受1分。③比较试点前后社区居民对社康中心服务满意度(0~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点前后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基本构成
构成、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点前后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试点前后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情况比较
试点后,社区医护人员对服务技术认知评分、应用评分、服务范围扩展及总治疗例次均高于试点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点前后社区医护人员性别、年龄、医生和护士
表1 试点前后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基本构成比较
2.3 试点前后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治疗例次比较
试点后中医汤剂及中成药、各项中医理疗(敷贴、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手法康复)治疗例次分别为13.24±2.51次/周、9.81±1.04次/周、23.68±3.70次/周、47.42±5.61次/周、20.34±2.95 次/周、11.35±3.72次/周和20.93±5.08次/周,均高于试点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试点后疾病治疗种类变化情况
试点后,社区患者中医技术治疗疾病种类达到20类,总数较试点前增加。试点后颈肩腰腿痛、妇科疾病、小儿腹泻或消化不良、心脑血管类、其他慢性病及肿瘤疾病类各4类、3类、2类、6类和5类;试点前,治疗疾病种类仅11类,分别为3类、1类、2类、2类和3类。
表2 试点前后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情况比较±s
表2 试点前后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情况比较±s
项目 分类 试点前 试点后 u值 P值服务技术认知评分(分) 中医汤剂及中成药 1.05±0.39 2.81±0.55 35.600 <0.001中医理疗 0.94±0.47 2.76±0.51 35.790 <0.001应用评分(分) 中医汤剂及中成药 0.74±0.35 2.36±0.40 41.568 <0.001中医理疗 0.76±0.31 2.33±0.43 40.393 <0.001服务范围(种) 10.16±3.14 21.37±4.58 27.532 <0.001治疗例次(次/周) 42.37±11.08 154.28±14.32 84.295 <0.001
表3 试点前后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治疗例次比较±s
表3 试点前后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治疗例次比较±s
项目 分类 试点前 试点后 u值 P值中医汤剂及中成药5.17±1.69 13.24±2.51 36.372 <0.001中医理疗 敷贴 1.35±0.96 9.81±1.04 81.520 <0.001针灸 8.22±1.16 23.68±3.70 54.376 <0.001推拿 11.26±3.35 47.42±5.61 75.474 <0.001刮痧 6.18±1.13 20.34±2.95 61.132 <0.001拔罐 3.71±1.48 11.35±3.72 26.026 <0.001手法康复 5.29±1.33 20.93±5.08 40.619 <0.001
2.5 试点前后社区患者对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了解及接受程度比较
社区患者试点后对中医服务内容认知评分(包括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接受程度评分(包括中医汤剂及中成药、中医理疗)和满意度分别为2.74±0.62分、2.57±0.43分、2.60±0.51分、2.83±0.44分和95.48±9.32分,均高于试点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试点前后社区患者对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了解及接受程度比较±s,分
表4 试点前后社区患者对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了解及接受程度比较±s,分
项目 分类 试点前 试点后 u值 P值服务内容认知评分 中医汤剂及中成药 0.51±0.33 2.74±0.62 67.353 <0.001中医理疗 0.43±0.37 2.57±0.43 80.025 <0.001接受程度评分 中医汤剂及中成药 0.56±0.35 2.60±0.51 69.962 <0.001中医理疗 0.94±0.37 2.83±0.44 69.740 <0.001满意度 82.71±9.46 95.48±9.32 20.399 <0.001
3 讨论
中医适宜技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治疗常见慢性疾病,且易被社区居民接受。但受到人员、设施设备的限制及对中医偏见的影响,使其在社区推广较晚,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尚未成型,影响了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全科医学理念体现以人为中心,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这也是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特点和服务内容[4-5]。随着全科医学在社区的发展,中医适宜技术也逐渐在社区普及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康中心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对中医的认识,服务范围显著扩大,治疗患者数量也显著增加。本研究与罗艳芳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试点前,社区医护人员对于中医适宜技术中的中医内服法、外治疗法及理疗等技术应用较少,也受到不同认知、不同态度的影响,普及程度有限。随着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重视程度的提高及普及力度的加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医护人员中医技术的规范化培训,社区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识程度显著提高,对中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一步增强,并优先考虑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常见疾病,扩大了服务范围。中医适宜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发挥全科医学团队的作用,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六位一体”健康服务内容,为居民主动提供优质的中医服务,提升了中医服务质量[7]。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价、安全有效等特点,在治疗慢性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居民需求程度高,通过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治疗易得到居民的认可[8-9]。但临床中大部分医护人员主要接受以西医为主的医护教育,中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社区医院常规工作基础上,加大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和特色,普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了医护人员中医技能和认知,拓宽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和服务范围[10]。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推进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中医的认知及接受程度,满意度较高。以全科医学理念为核心,制定方便、可行、适用、科学合理的中医适宜技术管理方案、操作流程,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更规范、科学、有序;同时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患者及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接受程度,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9,11-12]。在疾病治疗方面,基于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或其他方法给患者实施治疗,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社区中医临床、预防、保健和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3-14]。
综上所述,以全科医学理念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能够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对中医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医疗服务范围显著扩大,治疗疾病种类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认知及接受程度、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