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培养体系在大学生中认知状况的探索
2019-05-08曹静茹贾瀚璐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广东广州50000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0000
□ 曹静茹 贾瀚璐(.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 广东 广州 50000;.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0000)
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当中的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大部分体育运动,设施要求比较简单,相对较少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适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的运动要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大学生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是,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文化在广东省普通高校尚未盛行,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本文旨在通过对广东省内的部分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体育文化体系认知状况的调研,探索体育文化在广东省内各类高校之间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并找出原因,提供进一步的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内九所高校的本科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调研的九所高校包括五所综合类院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四所其他类院校[包括三所医科类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所理工类院校(华南理工大学)]。本研究随机抽取这十所大学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本科在校生进行电子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各类大学的2217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有效回收问卷2028份,其中医药类院校974份,综合类院校1054份。有效回收率为91.5%,回收率高,调研结果真实性较高。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学生基本信息、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校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原因分析4个层面设计问卷,并依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号,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状况、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对比,比较采用x2检验,确立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接收调查的本科在校生的基本情况
在2028名接受调查的本科在校生中,除华南理工大学外,其他高校普遍女生多于男生,存在一定的测量偏倚,故增大样本量;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年级的大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31.56%、22.83%、20.81%、18.24%、6.56%; 在接受调查大学生中,生源地为广东省外和广东省内的比例为1∶1.79。10所大学接受调查的本科在校生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基本情况
2.2、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在校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状况
在对2028名本科在校生的调查中,其他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了解体育文化构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部分体育比赛规则、体育器材、体育历史、体育运动健身价值、重要的国际比赛、体育明星的比例分别是 31.01%、36.91%、37.47%、30.27%、27.10%、32.64%、27.62%、33.21%、12.01%、13.66%、18.89%、21.25%、20.02%、17.17%、23.10%、23.72%。综合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对乒乓球运动的认知率普遍比其它类校院校本科在校生高。同时发现,无论其他类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的本科在校生,总体上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状况一般。
在对不同类型高校在校本科生对于乒乓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进行x2检验后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文化构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部分体育比赛规则、体育器材、体育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运动健身价值、重要的国际比赛、体育明星的了解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高校关于体育文化认知率的对比
2.3、不同类型高校乒乓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
在对不同类型高校乒乓球运动开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分别有82.24%的其他类院校和88.14%的综合类院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70.33%的其他类院校和81.59%的其他类院校的会定期举办比赛;87.17%的其他类院校和92.69%的综合类院校有完善的体育课程设置;82.24%的其他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和74.67%的综合类院校的本科在校生身边有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同学。在调研中发现,综合类院校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相对较好,对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现况进行X2检验后发现,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现况具有差异,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现况的对比
若以上条件满足,在各高校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较好的前提下,有78.13%的其他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和68.12%的综合类院校本科在校生愿意参与体育运动。前者和后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3、思考与讨论
3.1、体育文化体系在不同院校间普遍反映一般,广泛开展需政策支持
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运动认知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无论是其他类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状况普遍偏低;体育文化在各类型高校中发展也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缺少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实战比赛、运动氛围等,若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积极参与的。本次参与调研的高校的体育相关设施,除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体育设施资源较多外,其他几所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都比较少,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均所占的场地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教与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2、客观看待体育文化在其他类和综合类院校间的认知、开展差异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其他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文化构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部分体育比赛规则、体育器材的认知状况低于综合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在基本的健身价值、国际比赛、体育明星方面的认知状况与综合类院校差异不大,说明其他类院校本科在校生体育文化的了解深度还是有待提高。同时我们发现,其他类院校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相比于综合类院校普遍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医药类院校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资源不均衡导致的。若高校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较好,78.13%的体育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和68.12%的综合类院校本科在校生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由此发现其他类院校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
3.3、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重视校园体育氛围培养
通过调研发现,本科在校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情况与周边环境的体育氛围密切相关,发人深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强调知识的摄取与内化并进,使学生们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文化,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影响因素广泛复杂,教育保障机制涉及了教育平台、策略与方法、物质条件、人文环境、思想认知、管理评价等不同层面。厘清各保障层面的作用及关系,探究机制的运行方式,有利于高校体育运动氛围的培养,提高体育运动在校园内的受欢迎程度。
3.4、积极促进高校体育运动与大学生课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近年来,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研究结果与我国传统观念恰恰相反,体育锻炼非但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没有负面影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少年改善认知能力,提升学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