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有所育”是民生事项国家大业3则

2019-05-07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养育儿童幼儿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目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子女的养育和教育就是重大的民生事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由此可见,幼有所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事项,能否实现幼有所育,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满意度。

幼有所育,就是对0~6岁儿童的养育、抚育,既是保育,也是教育,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早期的养育状况将对儿童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幼有所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有所育既关系到机会问题,也关系到质量问题。

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指出,大脑发育在出生前就在进行,并且比人们之前所认识到的更加迅速和广泛;大脑发育比之前所推测到的更易受环境影响;早期环境刺激对大脑发育有长期影响;环境不仅影响脑细胞的数量,还影响脑细胞之间的链接。不少新的科学证据将大脑功能的消极影响部分归因于早期压力。

因此,早期科学的抚养对儿童大脑发育乃至整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0~3岁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是家庭重要的责任。0~3岁儿童养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实现的,而不是主要通过专门机构实现的。以家庭养育为主,适当参加一些儿童集体性的交往活动,是0~3岁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

有质量的0~3岁儿童保育与教育机会意味着父母成为真正的养育主体,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抚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儿童早期的母子分离就是减少儿童出现成长危机的风险。有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机会还意味着父母或其他养育者有机会接受科学养育的培训和指导,养育者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条件、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并给儿童语言、感觉等方面合理的、丰富的刺激,促进儿童大脑及各种感觉器官的成熟和发展。

幼儿园是承担3~6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都在将学前教育当作影响国家未来的重要事项,当作未来国家竞争战略的关键环节,把发展学前教育当作构筑国家未来的财富。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普及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责任,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2010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教育。各级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了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和困难家庭儿童的扶持力度,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我国学前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只有通过财政持续、倾斜地投入,才能继续扩大教育资源,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现实需求。要真正建立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建立投入长效机制,并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一方面确保现有幼儿园有质量地运行,另一方面应对大量二孩出生带来的资源不足的新挑战。

在增加学前教育机会的同时,要进一步追求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只有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机会不一定就意味着发展,只有有质量的机会,才能引领发展。我们要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机会。

对3~6岁儿童而言,有质量的教育机会意味着,让幼儿在符合规定人数的班级学习,努力避免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有质量的教育机会意味着,让幼儿在适宜的空间和条件下学习,确保幼儿多样化活动的开展,确保班级基本的区域活动,确保班级良好的采光和有效的通风;有质量的教育机会意味着,幼儿在合格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降低不合格教师的比例,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效维护儿童的权利;有质量的教育机会意味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学习适宜的课程,避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成人化”,真正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在多维感知、亲身体验、积极交往和充分体验中学习。

幼有所育,关系到二孩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能否得到激发,进而关系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16岁以下人口比例能否得到提升,这是与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和安全稳定联系在一起的大事。

幼有所育是一种态度,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期盼;幼有所育是一种回应,表明了党和政府直面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待;幼有所育是一个承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0~6岁儿童教育的决心和努力;幼有所育是一个号令,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的发展和成长,都来关心儿童保育和教育事业,共同为儿童获得有质量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0~6岁儿童有近1.13亿,实现幼有所育,就是构建世界上最庞大的保育和教育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一个举世挑战,是一个伟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未来工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6日虞永平/文

保护好儿童,是不容突破的底线

近期网爆个别幼儿园存在“虐童”现象,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已责成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啟动调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目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也已紧急部署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对此类事件一定要引以为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切实加大监管督查力度。

在幼儿园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儿童是没有反抗力可言的,所有的管理漏洞,最终只能让这些幼小柔弱的身体来承受。相关研究早就表明,看护者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遭受虐待,这些有意识的行为刺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人格心理发展。

尽管这些都是偶发的极端个案,但其对儿童和家庭的伤害却不能因为是个案而被忽视。而且,这也暴露出我们在幼儿园监管方面的短板。从现实来看,由于学前教育需求很旺,民办幼儿园数量增长迅猛,为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民办幼儿园的资质审批相对比较严格,但监管的“缝隙”仍有不少。而且,当幼儿园向资本开放,学前教育市场的监管难度必然随之陡然增加。据媒体报道,有幼教机构“一次招生,六年利润”。在资本的世界里,孩子们成了可以带来利润的“资源”。诚然,我们无法奢望资本给出何种道义承诺,唯有在准入门槛和管理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有效遏制资本的欲望。

因而,从严从紧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对保护儿童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还是《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都对幼儿园规范办园有明确的指导价值。遗憾的是,在具体落实层面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缝隙,这里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的疏忽,甚至恶意的违法。

当然,现实比较复杂,比如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际上存在诸多管理主体,在实际运营中也出现管理主体模糊、责任意识不明、疏于监管等问题。但复杂不是我们懈怠的理由,我们必须尽全力来保障儿童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幼儿园办园的监管力度,并尽可能创新监管制度。

孩子在幼兒园是否遭受虐待,往往成为“信息盲区”。由于儿童年龄尚小,对自己是否受到虐待并没有清晰的判定,再加上可能受到个别教师的威胁,往往不敢将事情告诉父母。如何让社会了解孩子的安全状况,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强制报告制度”,将“孩子说出来,安安全全的”项目纳入学校教育,详细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虐待,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帮助等。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如何给孩子一个更大的安全承诺,不仅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要保障儿童权益,就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就要有全覆盖的监管运行体系。当然,我们也要提升幼师素质,从制度层面保障幼教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力度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平衡问题。

“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一项民生工程,我们要保障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的权利,并且让他们受到越来越好的保育。保护好每一个儿童,这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容突破的底线,也是政府的责任和承诺。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5日刘涛/文)

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思考开始的。

人们的思考,总是从天性出发,也在思考中不断呈现自己的天性。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世界会有许多奇思妙想,那些都源自生命最初的渴望。

人的精神成长,是从思考开始的。

阅读正是提供思考的原材料。孔子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习中思考这一环节的关注。如果不思考,再多阅读都只是原材料的堆砌,而不是原材料的消化。教育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人们提供思考的方法。

精确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没有写作,我们往往就没有思考的习惯和动力。我们就很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写作是最好的思考的训练。写作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面对未来。我们强调专业写作,就是希望让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通过写作与学生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人的心智的成熟,是从独立思考开始的。

独立思考,才是教育最需要对人做的事。独立思考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艰难。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习俗法律,从行动到思考,其实都在无形中接受周围的影响。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确定自我的主体意识,才能在思想的弱水三干之中,只取自己最喜爱的一瓢,才能最终成为自己。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所要做的,是为人提供独立之根本——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

深刻的思考,必须以行动为目的。

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所以,在强调思考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思考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思考就像导航仪,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为行动定位。生活的纷繁复杂,意味着我们的行动也有着无数可能,必须运用思考定位,才能在有限人生中做出最有意义的行动。对于教育来说,思考和行动的关系更是如此。如果只有思考而没有行动,就根本不存在教育。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只有娴熟地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最为准确地瞄准方向;只有深刻地思考,才能最为有力地坚持前行。

愿我们以思考促进行动,以行动滋养思考,让思与行结合,让思考为行动导航,让我们继续并肩前行在幸福完整的路上!

(《江苏教育》2017年第12期

朱永新/文)

猜你喜欢

养育儿童幼儿园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