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大云山有个约会

2019-05-07张晓珍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登山蚂蚁探究

张晓珍

我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云山脚。大云山是市民休闲锻炼的森林公园,设施完善,环境安全,地势高低适中,路程远近适宜,是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虞永平教授在谈到幼儿园课程建设时指出,要“真正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得资源”,“教师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挖掘、寻找这些课程资源,并探索引导幼儿活动的有效方式”。“我和大云山有个约会”的登山活动开启了我园开发和利用大云山课程资源的序幕。通过挑战登山活动、共享露营之旅、探究自然秘密、拓展学习空间等四个方面的活动,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得以逐步转变,他们越来越重视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推动幼儿通过登山及相关活动获得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挑战登山活动

登山活动源于我们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的思考。针对“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一项目标中“小班能行走1公里左右,中班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大班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的要求,我们为破解园内户外场地狭小的问题,利用大云山这一天然运动场所开展登山活动,以达成幼儿“连续行走”的体育锻炼目标。考虑到幼儿身体协调性和腰腿力量的发展水平,为确保活动安全,我们决定从中大班开始组织幼儿每周开展一次登山运动。

我们遵循人体生理负荷的适量性原则和体育锻炼的渐进性原则,先控制运动距离,后调整运动强度,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以使幼儿的运动量达到科学刺激肌体的效果,而不至于使幼儿过度疲劳。比如,在登山距离的安排上,初期行至山腰返回(约1.2公里),在一段时间适应后,再行至山顶返回(约2.1公里)。在运动强度控制上,循序渐进地安排途中休息点,灵活调整运动间歇,使整个登山过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从上升到稳定再到下降的趋势。为了检验运动量是否适宜,我们采用心率监测的方法,运动前取样测量基础心率,运动中定时监测样本幼儿心率,将幼儿登陡坡台阶时的运动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150-170次/分钟,并适当安排2~3分钟的快走,使幼儿心率达到170次/分钟以上的较强运动刺激,运动后再测量心率恢复情况,以获得最佳锻炼效果。我们在登山前会组织幼儿做好热身操,为幼儿垫好汗巾,检查幼儿水壶中是否装有少量温开水;登山中途会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观察每个幼儿的脸色、呼吸、情绪和出汗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运动量,做好个别幼儿的照顾工作;返园后播放舒缓的音乐,带领幼儿做放松动作,以消除疲劳。

为保持幼儿对登山活动的兴趣,我們采用各种激励机制,附加其他活动内容。例如,事先在山顶平坦处投放玩具,让幼儿上山“寻宝”;设计定向运动,让幼儿分组按图示寻找途中的标记物,获取教师事先放置的拼图,到达山顶把拼图凑完整。在后期,为培养大班幼儿自我挑战的意识,我们还尝试开展“跟小闹钟爬山”的计时登山活动,让幼儿分别观察出发时、到山顶时和返园时闹钟的分针分别走了几格,时针有没有变化,记录自己登山用了多少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尝试比较每次登山所花的时间,发现登山速度、休息时长与登山所需时间的关联。同时,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积累了关于钟表的认知经验,增强了时间观念。

登山活动促进了幼儿健康领域的发展。一个学期后,幼儿的腰腿力量、耐力、身体灵活性等明显增强,特别是个别身体协调性差的幼儿进步显著。在活动审议中,教师们发现登山充满了与其他领域发展融合的契机。与此同时,幼儿经常提出的“我们能不能在山上多玩会儿”的要求也引发了教师的思考:由于一味强调登山的锻炼功能,无意间忽略了幼儿亲近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需要,进入了“为爬山而爬山”的误区,使大云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较局限。

共享露营之旅

出于对幼儿兴趣需要和充分利用大云山独特资源的思考,教师们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登山时的言行,发现他们对山中的虫子、洞洞、果子等平时不多见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愉悦与满足溢于言表。

当时,大班正在开展与森林相关的“绿野仙踪”主题活动,有个孩子分享的野外露营故事引起了同伴的兴趣,也引发了我们组织幼儿集体露营的想法:让幼儿到大云山上尽情玩一天,释放天性,全身心感受、体验、亲近大自然,满足幼儿探究欲望,期待他们在与同伴、动植物的充分互动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于是,我们在每学期一次的“我与大云山有个约会——露营日”活动中付诸行动。

综合考虑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我们把露营活动安排在白天,邀请社区民警随行以确保安全,并请个别家长志愿者帮忙把帐篷、中餐食材、水果等重物运上山。为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提前一周和幼儿商议计划,启发幼儿预想在山上生活一天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办法。比如,针对“山上要上厕所怎么办”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要把帐篷搭在公共厕所附近的平地上;针对“午餐和下午点心怎么准备”的问题,大家决定自制饭团和水果沙拉;针对“山上最好做些什么事”的问题,大家认为要做那些适合山上做的事,去发现山林的秘密;针对“捉虫和玩的时候迷路了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认识到要注意野外安全,不能独自钻到树丛里去;针对“有些虫子有毒不能碰,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认为要带上镊子和玻璃瓶去捉虫。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活动方案,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山上的吃、住、行、玩。比如,为了增强幼儿出行的计划意识和为活动预热,教师还在活动前几天组织了一次“露营用品晒一晒”的分享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采购物品,并把准备好的背包带到幼儿园,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随身所带的物品做了取舍,保留了毯子、水壶、捉虫工具、写生本等必需品,对体积大的玩具、重的绘本以及饮料作了精简,以减少背包重量。最后,每个人绘制了行李清单、时间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幼儿的计划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有了周密的准备,那天孩子们自己打好包,背上行李负重登山,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还互相帮助。经过一百多级台阶和斜坡,就到了山顶公园的大平台。幼儿先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住”进家长志愿者帮忙搭好的帐篷小憩,各自给小“家”取一个有趣的名字,然后跟着教师分头至U各条小路寻找虫子。一路上,孩子们找到了蚂蚁、瓢虫、毛毛虫、蚱蜢等,如获至宝。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在玻璃瓶口上预留了气孔,而有的孩子没有留,于是就让他们互相比一比“虫子住在哪个瓶子里更舒服,为什么”,思考“如何让虫子一直活着”,以引发幼儿对虫子生命基本需要的探究,产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带着网兜想捉蝴蝶的几个女孩因为走了好长一段路都没有发现蝴蝶而垂头丧气,教师就抛出问题:“想一想,蝴蝶为了生存需要采食什么?”并带领她们走到一片草丛边,“那里有许多花!真的有蝴蝶!”孩子们惊喜的叫声响彻山林。虽然为了保证安全,孩子们最后并没有抓到蝴蝶,但意识到了蝴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知道能提供充足食物的地方就可能有虫子。当然,捉虫过程中孩子们还有更多发现:树墩上有一圈圈的年轮、树根上有白色的蘑菇、树干上有“眼睛”、松树树干上倒插着药瓶……孩子们自发地交流着,“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大树就有几岁呢!”“为了预防松毛虫来吃叶子,松树得喝药,这块牌子上说上面有毒不能碰哦!”一个小时的探究活动对幼儿来说更像是一次冒险,满足了他们的探秘心理,使他们收获了诸多“宝贝”,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经验,同时也触发了他们对大自然更强的好奇心。

中饭时间到了,山上不许生火做饭,孩子们便戴上一次性手套,自己取黄瓜、肉松和火腿肠捏饭团,感受野餐的美味。吃完饭,大家赶紧躲进帐篷,挤在一起分享绘本故事,说说悄悄话,体验和好朋友同住一个帐篷、睡在地铺上的美妙与温馨。点心时间,孩子们自己拌水果沙拉,也不忘给辛苦的警察叔叔和家长志愿者送上一份。山上的生活多了一分野外生存的挑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伴间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在“露营日”活动中,幼儿自己做方案、做准备、背行李、做食物,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基于幼儿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活动组织形式给幼儿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如独立性、自信心、坚持性的发展,计划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究精神的孕育,友爱、分享、合作等品质的发展,等等。登山活动从教师“认为儿童需要”到“满足儿童真正需要”,发生了质的转变,当然,在收获之余也有遗憾:“几个家长志愿者把帐篷都搭好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让幼儿动手的机会。”“因为要赶时间而去帮助孩子完成捉虫的任务,忽略了对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与回应,好像有点为了捉虫子而捉虫子。”教师们意识到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才能生成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自然资源对幼儿经验建构的价值。

探究自然秘密

基于对“露营日”活动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意识到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幼儿只有真正专注于自然资源并与之互动,才能产生深度的学习,获得多元的发展。于是,我们梳理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给予支持和引导,在每周登山的过程中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持续性探究活动。

例如,有一次大班幼儿发现了大量排队搬家的蚂蚁,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为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学习,生成了“蚂蚁探究之旅”的生命科学主题探究活动。对于幼儿在观察中提出的疑问:“蚂蚁为什么搬家?”“蚂蚁搬的白色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旁边那只蚂蚁不跟它们一起走?”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回家搜集有关资料,并在区角投放了《和蚂蚁一起去地下》《神秘的地下王国》等绘本,引导幼儿自主阅读,与同伴分享经验,从而使幼儿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族群分工,如蚂蚁搬的白色东西是蚁后产的卵;蚂蚁之间靠闻气味的方式辨别是不是“一家人”,所以那只不一起搬家的蚂蚁应该不是“一家人”,等等。接着,每次登山时,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持续观察蚂蚁:“猜猜今天我们还能不能看到蚂蚁搬家?为什么?”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结合天气情况作出判断并在现场加以验证。观察过程中,一只黑蚂蚁引发了一个孩子的疑问:“有没有红蚂蚁呢?”教师及时给予了支持:“是啊!山上还有不一样的蚂蚁吗?看看你们这些小科学家会不会有新发现!”在之后的几次登山中,孩子们专注于探寻蚂蚁的种类,不但找到了红蚂蚁,还发现了白蚁。山顶两棵松树根部的树皮已经被白蚁啃食干净,由此孩子们知道了白蚁是害虫。这一重大发现引发了幼儿更多的问题:“白蚁还会吃掉什么?”“别的蚂蚁吃什么?”“蚂蚁也会被谁吃掉吗?”于是,关于蚂蚁的基本需求、与人类的关系、生物链等信息不断被挖掘。天气渐渐变冷了,幼儿的探究仍在持续:“冬天快要到了,山上还能发现蚂蚁吗?”“蚂蚁要不要冬眠?”在教师、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关于蚂蚁的认知变得更加丰富,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又如,中班的教师发现,每次登山回来都能从幼儿口袋中摸出一些“宝贝”,诸如果子、小花什么的,如果以此为契机支持幼儿寻宝,不但能满足幼儿的“宝贝情结”,还能丰富幼儿对大云山植物的认知。于是,一场“大云山寻宝活动”开启了。教师鼓励幼儿带上袋子或瓶子,到山上寻找“宝贝”,把漂亮的树叶、果子、树枝、小花等喜欢的东西带回幼儿园,说说自己捡到的“宝贝”,并在美术区进行有创意的艺术制作。一天,诺诺捡到了一颗栾树的种子,大声嚷嚷说捡到了“宝石”,引来其他孩子纷纷寻找,他们发现“宝石”是被包在了一个像杨桃似的外壳里,觉得非常珍贵。教师趁势追问:“这么漂亮的果子会是哪里来的呢?”经提醒,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头顶的树枝上挂满了一串串这样的果子,对会结“宝石”的“栾树朋友”的形态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们发现松果等,也会马上抬头寻找,判断它可能长在一棵怎样的树上,从而建立果实和果树的联系。在分享、比较“宝贝”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更细致的观察和分类行为,总结出它们的不同。比如,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外壳坚硬,有的外面包着果肉;有的单独生长,有的结成一串一串的……教师支持他们把果子带回家尝试种植,观察其能否发芽。

在活动中,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在增强。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支持幼儿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主动学习、不断发现。幼儿、教师、同伴的不同经验以及大云山独有的自然资源交织成一张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网络,构架了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促进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究意识的发展。

拓展学习空间

随着对大云山环境越来越熟悉,幼儿的经验日益丰富,其表达表现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为满足幼儿需要,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学习空间,我们在园内开展有关活动,挖掘大云山资源更多潜在的价值。

例如,为了支持大班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蚂蚁巢穴世界,教师在网上购买了蚂蚁实验箱,使幼儿对蚂蚁的探究在自然角得到延续。幼儿借此了解黑蚂蚁如何筑巢、蚂蚁之间如何互动、蚂蚁喜欢吃什么等,发展观察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了感受植物的生命力,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路边一棵被踩断茎叶的蕨类植物挖出,观察其根系,猜测其是否还有生命,然后移植到班級自然角,精心照料,观察它能否长出新的叶子,认识根系的作用,等等。

又如,孩子们在幼儿园自发进行了各种表达表现活动。有的幼儿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我眼中的大云山”,大胆表达自己印象中的大云山景象。在一个幼儿的画中,台阶一级级往上延伸,路边长满大树,山顶上有平台、亭子、宝塔,“我”和小伙伴从幼儿园出发往大云山行进,回来的路上有想象中的甜点屋,马路上还有最喜欢的挖掘机开过……充分展示了他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沙水游戏中,幼儿堆建大云山,运用各种材料“铺”台阶,种“树”,造“亭子”,摆“山下的小房子”……表征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建构区,幼儿先用纸和笔记录大云山上能仁塔等建筑物的外形和结构,再用大型积木搭建,幼儿的空间知觉、团队合作、建构能力等不断得到发展;在阅读区,孩子们在历经大云山“寻洞之旅”后,把自己对洞洞的猜想画下来,一起创编、自制图书《大云山的洞洞》等。

再如,孩子们对大云山上锻炼的人群也十分关注,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一次,在山顶平台,一位奶奶表演的太极杂技深深吸引了所有幼儿,他们纷纷围着奶奶模仿“太极功夫”,主动发起交往:“奶奶,您头顶这么多碗,是怎么叠上去的呀?”“奶奶,您动的时候碗里的水怎么不会洒出来?”“碗会不会掉下来啊?”“我们回去也试试看!”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崇拜之心回园探索。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园水池边多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碗、水杯和垫板,孩子们在这里玩水杯叠高、运水游戏,一次次尝试重心的平衡、两边的对称,他们时而品尝失败的滋味,时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切身感受奶奶练就绝技的不易,知道做一件事要想成功必须不断练习。此外,孩子们还自发地学习跳广场舞、舞木剑、舞扇、唱戏等,各种偶发的社会交往机会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两年来,我园对大云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浅尝辄止走向深入研究,体现了教师的儿童意识不断清晰、课程意识不断增强的专业发展历程,也促进了教师问题意识的提升。幼儿作为快乐、主动的登山者,其兴趣得到尊重,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登山活动促进了幼儿多元的学习与发展,实现了大云山独有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和利用,为园本课程的内涵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登山蚂蚁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登山
多用登山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一次难忘的登山
蚂蚁找吃的等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