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探讨

2019-05-07杜婷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历史文化

杜婷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积极开展保护工作与文化生态策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镇保护;文化生态

引言:

历史文化村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而言,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逐渐有学者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村镇的重要性,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00年西递和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推动了村镇历史文化保护的快速发展。

1历史村镇研究进展

近30年来,我国的历史村镇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技术方法也日益丰富,得益于这些研究与实践工作,许多面临衰败与消亡的历史村镇,得到了及时的保护更新。尽管保护再生研究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仍然避免不了历史村镇存在的“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文化”“重量轻质,重规划轻实施”“重个体轻网络,重局部轻整体”等问题,历史村镇中居民之间无形的情感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逐渐断裂和破坏。针对这一正在产生的现象,目前国内已有学者针对历史村镇的社会结构变迁和阶层分化展开研究,研究方式与过程侧重定性与主观分析模式,而对其变迁的量化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取得重要进展,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全社会保护名城名镇名村的意识空前高涨,建设、规划、国土、文物、园林等部门协同推进保护利用工作,一大批名城名镇名村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乡愁记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我国现有5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0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效果好、利用成效显著的名镇名村屈指可数。有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人口凋敝,文化传统日渐式微;有的则干预过度,生产、生活、生态发展不协调,以至历史风貌受损,现代气息过浓。总体来看,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修缮上原真性不彰,空间格局控制上完整性不够,传承延续上活态性不足,发展路径上持续性不佳,规划决策上科学性不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应基于生态协调、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乡风文明;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应具有传承弘扬上的可持续性,文化和风貌上的协调性,文态、业态、生态相融合的系统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名城名镇名村发展的受益主体是社区群众和当地村民,保护利用所需资金庞大,政府在名城名镇名村上大量投人资金既无能力,也无法理正当性,所以当地社会理应成为保护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地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决定”的现代治理路径。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形成的,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名城名镇名村是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外来的强力干预和过度介入必然有损于其价值。因此,内生动力的激发是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的关键和必然选择。

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

3.1生态建设与环境改善

村镇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城市不同,需要利用居住地以及周边的土地环境,综合进行考虑,多种植生态植物,减轻水土流失;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替代木材和煤炭等原有的燃烧方式,帮助减轻污染;农作物秸秆也可以加以利用,应用于沼气设备上,或作为家畜的饲料,减少处理麻烦。在村镇的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村镇环境的整体性以及文化性。我们不应刻意建立大规模的集中式公共绿地,可以利用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利用村镇周围的河流、森林等等,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村镇风光。

3.2开展特色旅游村镇

村镇特色旅游仍然与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在景观规划上应该更贴近于自然环境,降低人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特色旅游村镇景观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还存在明显的不同,应该准确把握特色旅游村镇景观真正的特殊性,在保护特色村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以及基础上,延伸特色城镇景观区域和景观规划。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尊重村民意见,将村民的想法和意见纳入到景观规划之中,作为特色村镇的主人理应对特色村镇景观规划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和意见。在景观设计上既要符合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本地区居民的心理需要。只有获得本地居民的支持,特色村庄景观设计才能够获得更大收益。

3.3交通与商业的发展

作为山水相依的偏岩镇,过去具有相对安全与隐蔽的地形地貌条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开发的深入,偏岩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始显现。随着偏岩镇集市的发展,其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配套活动逐渐丰富,街区底层功能多为餐饮、茶馆、药铺、服装店等,隔着黑水滩河的西边新区也已建成。在开发建设、国家级名镇确定以及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多重因素推动下,偏岩镇的商业和旅游发展趋势越发显著,每年接待游人达数十万人次,随着土地价值提升与功能变化在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部分原住民通过将房屋出租或出售给外地人获取经济收入,在这样的发展推动下,偏岩镇原有单一的人口结构构成逐渐多样化,街区原有的和谐和静谧也逐渐被商业化的氛围替代。截止到2016年,偏岩镇街区中的商业功能的建筑约占总数的75%以上。故而随着原住民的迁出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原住民间构筑起的以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关系日渐被新的业缘和志缘关系取代,大大降低了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3.4加强规划保护

将可能放在管理控制内常规的保护规划,尽管会简要的提出分期建设内容,但注重于制定出规划最终期限的远期目标,也就是十年或二十年后最理想的结果。在实际的保护管理中,很多时候在实施保护之前,很多历史建筑已经由于不恰当的使用改建变得面目全非。对于乡镇普通民居而言,因为某些原因像子女结婚,买卖搬离,房屋在日常使用中进行维护、改造,甚至拆除后重新建造,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处在一个频繁变化的过程,乡镇普通民居的保护无法遵循文物建筑静态的保存原则。许多历史文化建筑在具备资金和技术条件之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变得面目全非。对普通民居构成的历史风貌,仅仅有目标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从管理角度入手,分析确定对历史风貌影响较大的行为并予以控制或者禁止。因此应当在规划管理中确定“建设活动可能控制”的内容,包括保护建筑的使用、新建筑的建设、加建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活动、生产活动、广告宣传物的设置等方面。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是建设先导,关系到新村镇建设的全局。当前,村镇发展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处理好规划问题,发挥规划在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远.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8):209-213.

[2]马景凤.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以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为例[J].人文天下,2017(21):54-57.

[3]姚晓洁,吴成才.皖北地区美丽乡村景观美景度特征及其提升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06):1032-1037.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历史文化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