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宝掌芙蓉坞
2019-05-06雷有德
雷有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佛王维的一首《辛夷坞》,说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木兰花如芙蓉默默开放,又默默谢落。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短短二十个字,不用一句佛语禅句,禅心却淋漓尽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禅境,简捷地全然展开,让人顿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紫云山寺,就座落在这样一个禅境中,一个周围高、中间凹的“辛夷坞”。
在大别山南,从湖北黄梅县北的挪步园避暑山庄穿越谷道,翻过一座高高的山头,突显一山中凹地,你会豁然开朗。山坞跳出一方平湖,碧水天池;水边佛殿依山叠起,一片金壁辉煌。这就是传说中的紫云山寺。寺周青山笔立,危岩参天,龙溪泉飞瀑挂练,茂竹掩映。远远望去,七座状若莲瓣的山峰围成一圈,中间一块盘地。紫云山寺,也称老祖寺,正处于莲花峰下的盘地中央,恰如莲心吐蕊,花盘托心。莲花峰常浮祥云紫气,偶有佛光出现。相传,观音菩萨在此乘莲花一样的云朵下凡,有紫云佛国之誉。
山生紫气,峰如莲瓣,正是佛家必选之地。
东汉末,古印度千岁宝掌和尚就来紫云山开山建寺,据传比初祖达摩还早三百年。宝掌和尚公元前414年(中国东周威烈王丁卯年)降世,生得目大鼻长,耳垂眉高,奇伟迥异。父母感觉此儿生有圣瑞,非凡器。起初左手握拳不展,至七岁,父母携其拜谒佛陀精舍,为沙弥,才放掌,故名宝掌。年少皈依佛门,遍阅大藏经论,苦行修戒。学有所成后,宝掌决定到中国弘扬佛法。一日,对众僧言道:我欲住世千年,今以六百二十六岁,当游东土震旦。相传,宝掌行前请教师傅,到中国何处建寺弘法。师傅只说两句偈语:日照中土四百州,紫云升处是归途。宝掌跨越许多宝地仙山,历经九年,随缘度化,辗转到达庐山。望见隔江对峙的黄梅北部山峰升起块块紫云,千余米高的山空佛光紫气,欣喜道:“师傅指点我的弘法之地,原来在那里啊!”
宝掌寻着绚丽的紫色云朵,步行五日,正愁找不到紫云升起的地方,路边突显一块五丈高的大石头,形如大鼓。和尚不由想起寺院的“暮鼓朝钟自击撞,闲门孤枕对残缸”,不经意间朝石头望了一眼。随行小沙弥会神一笑,当即折一树枝朝那石头连击数下,寂静的山谷回荡起“咚咚咚”的击鼓声。宝掌和尚大吃一惊:“难道冥冥之中有神灵指点”。住了一夜朝阳洞,师徒二人穿谷过涧,终于登上了紫云山,见到那七座峦头相对并列,状若莲瓣相聚的莲花峰。来到称着紫云山的莲花峰下,果见朵朵紫云飘渺于山顶上空。空旷的山野突然响起“当……当……当……”的钟声。此地无寺庙,钟声何来呢宝掌惊呆片刻,即有所悟:“弟子在此拜谢师傅指点迷津!”于是结茅为庐,参禅清修。
紫云山寺创建至今有一千六百多年。当年有大佛殿、祖师殿、娘娘殿、真身殿、禅堂等,寺阁如重山叠嶂,共有580余间,盛时600余僧常居于寺。朝山拜佛的香客,日近两千。宝掌禅师喜欢云游四海,在中国开山的寺庙达十多座。据说天宁永祚寺、杭州法镜寺至今仍有千岁堂、千岁桥以及宝掌的画像,证明确有其人。三百年后,初祖达摩从印度来中国,宝掌和尚不愿与达摩去见粱武帝,便去了峨眉山,成了四川峨眉山的开山鼻祖。先后接引武则天皈依佛门,又云游到中原剃度了达摩第六代传人的神秀。达摩和菩提流支灭度后,宝掌和尚又回紫云山。《黄梅县志》载:“清代吴铄《老祖寺》诗云:……时在魏晋时……此焉古佛场,诸寺皆其后”。有学者称:没有宝掌最先开山建寺的影响,便不可能有后来四祖五祖卓锡黄梅。到唐朝四五祖禅化之时,宝掌年长寿高,大家称他为老祖,尊其所创伽蓝为老祖寺。最后移锡江浦,与朗禅师交游甚笃。每遣白犬通问,朗禅师则遣青猿回复。“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就是有人在朗禅师住处题的诗。宝掌圆寂于浙江会稽云门山。时值唐朝高宗(公元657年),住世1072年,人称佛门第一寿星。《五灯会元》称其为“千岁宝掌和尚”。
世人无不羡长寿之道,无不寻长寿之法。殊不知千歲宝掌和尚正如大诗人王维所言,寻得理想的“辛夷坞”,像木莲花一样,见性自足,心境自然。栖心于寂静空灵的山谷,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知也好,总不碍知足长乐,又何愁寿越千年呢。
——选自《黄石视听》2018阳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