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 艺札三则

2019-05-06□蒋

老年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楼台雷同诗境

□蒋 华

妙在似与不似

《蜂梨》齐白石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齐白石的一个艺术主张。要理解这句话,不妨以他的诗例说。1917年,齐白石刚到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回望江南,抑不住怀乡之思,“最是十指犹自慰,挥毫写得故园黄”。让他不禁写下了《燕京果盛有怀小园》一诗:“家园未剩闲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

从齐白石此诗看,真是妙趣横生,他幻想手挥山鞭,将家园的草木花卉像动物一样驱赶过黄河,伴随自己北上京华。但如从诗意渊源上探寻,我们不得不说,齐白石此诗承袭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境:“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巅。”(《桑茶坑道中八首》之一)

比较两诗看,齐白石是“家园未剩闲花地”,故居已经没有养花种菜之地,所以才鞭遣草木过黄河;而杨万里是“岭脚置锥留结屋”,想在岭脚多腾一点地皮盖房屋,所以才把岭脚的柿树、栗树尽驱到山巅。虽然齐白石是由南(湘潭)向北(北京)赶,杨万里是由低(岭脚)往高(山巅)驱,但诗境倒也“似是”。“而非”的是齐白石在诗中运用了“赶山鞭”这一典故。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欲过海观日出,时有神人,挥鞭驱石下海。从诗艺分析角度讲,兹因齐白石一根赶山鞭在手就点石成金一样,在杨万里同构(相似)之诗中添加了自己独到(不似)的妙思,迥然呈现出自己诗歌的风貌。这可看成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最好注脚。“似”指的是齐白石此诗明显承袭化用杨万里的诗境,“不似”指的则是齐白石的诗在杨万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似与不似”,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被齐白石推崇备至的清初山水画家石涛也说:“画必似之山必怪”,而“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和平鸽图》齐白石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

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齐白石,还曾对后学要求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还是以他的绘画诗为例:“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对他来说,能穿越时空拜在青藤、雪个、缶老三位艺术大师门下,哪怕磨墨理纸也是荣幸之至。这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一条学艺的法门,追求“似与不似”的艺术之妙,绝不是以模仿、盗版等为“终南捷径”,将大师们的作品改头换面、似是而非地据为己有,从而走上一条“欺世盗名”的艺术死路,而是以“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饿而不去”的苦学精神,有机地吸收青藤、雪个、缶老等前贤的艺术营养,以巨人的肩膀作为起飞的平台,继承创新,勇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摘下艺术星斗,开创出一条自己的艺术生路。齐白石的《画山水题句》一诗,就是他衰年变法推陈出新的最好证明:“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

自我革新的齐白石,曾以“余当画柑橘三百幅,与东坡抗衡”的坚定意志,大胆破除前人“山外楼台云外峰”陈陈相因的雷同技法,纵然“赢得同侪骂此翁”,被时人说成离经叛道,也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正如陈师曾在题齐白石《题齐濒生画册》中的“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最终实现“不废江河万古流”!

江山如画总流连

郑板桥题《竹石图》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其实,大师们的成就无不是从勤奋中得来。在齐白石近70年的丹青生涯中,仅辍笔三次:第一次是63岁那年,因生大病昏迷7日夜不醒;第二次是64岁那年,因老母辞世而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第三次是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三次累时也不过一个月。他自言:“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不教一日闲过之”,如此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的勤奋,才能“腕有鬼神”、笔有烟霞,在“似与不似”的艺术追求中,“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若失去勤奋的土壤,一切艺术都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多沦为“山外楼台云外峰”的雷同复制,甚至沦为纸上谈兵的口水而已。用石涛的诗句说,即是“名山许游未许画”,因为你已经没有画的资格了。

“江山如画总流连,破笔成冢心岂甘!”我辈当以白石大师的诗句为指引,在如画江山中,不倦地攀登无限风光的艺术险峰!

猜你喜欢

楼台雷同诗境
佘景峰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诗境
月下行吟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雷同”一词的来历... ..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
雷同报道的真正“雷” 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