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等有关的辅助线构造技巧
2019-05-05余中华
余中华
若题设中有某边的中点或中线,可将中线延长一倍,连得全等三角形;或过中点作该边的垂线,与另一边相交,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过三角形一边的两端,分别向该边的中线(或中线的延长线)作垂线,可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以及更多条件。
若题设中有角平分线,可考虑:
(1)过平分线上任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构造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过平分线上任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与另一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
(3)过此角对边的两端,分别向角平分线作垂线,或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均可创造更多条件。
一、截长补短证“a+b=c”型结论
欲证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可用“截长补短”法,即“大量截余,小量补齐”,构造全等三角形,再进行等量代换。
例1 如图1,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求证:BC=AB+CD。
【解析】证明“BC=AB+CD”有两种思路。思路一:(截长法)将BC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等于AB,一部分等于CD。思路二:(补短法)将AB或CD补长,使这条线段等于AB+CD,然后证明这条线段等于BC。
证明:(截长法)如图1,在BC上取一点F,使得BF=AB,连接EF。
∵BE平分∠ABC,∴∠1=∠2。
在△ABE和△FBE中:[AB=BF,∠1=∠2,BE=BE,]
∴△ABE≌△FBE(SAS),
∴∠A=∠5。
∵AB∥CD,
∴∠A+∠D=180°。
∵∠5+∠6=180°,
∴∠6=∠D。
∵CE平分∠BCD,
∴∠3=∠4。
∴在△CED和△CEF中:[∠6=∠D,∠3=∠4,CE=CE,]
∴△CED≌△CEF(AAS),
∴FC=CD。
∵BC=BF+FC,
∴BC=AB+CD。
(补短法)如图2,延长BA,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AB∥CD,
∴∠ABC+∠BCD=180°,∠4=∠F。
∵BE平分∠ABC,
∴∠1=∠2。
∵CE平分∠BCD,
∴∠3=∠4,
∴∠3=∠F。
在△BEF和△BEC中:
[∠3=∠F,BE=BE,∠1=∠2,]
∴△BEF≌△BEC(AAS),
∴BF=BC,EF=EC。
在△DEC和△AEF中:
[∠4=∠F,EF=EC,∠CED=∠AEF,]
∴△AEF≌△DEC(ASA),
∴AF=CD,∴BC=AB+CD。
【点评】“截长补短”法适合解决形如“a=b+c”型题目。本题也可延长BE,使之交CD延长线于点F,从而达到“补短”的目的。
二、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添加技巧
1.倍长中线。
例2 如图3,已知△ABC中,AD是中线,AE是△ABD的中线,BA=BD。求证:AC=2AE。
【解析】本题要证明AC=2AE,可将中线AE加倍延长,得到线段AF,将要证明的结论转化为证明AF=AC,最后利用“SAS”证明△ADF≌△ADC即可。
证明:延长AE到点F,使得EF=AE,连接DF。
∵AE是△ABD的中线,
∴BE=DE,
∴△ABE≌△FDE(SAS),
∴DF=AB,∠FDE=∠B。
∵AD是△ABC的中线,
∴BD=DC。
∵BA=BD,
∴DF=DC,∠BAD=∠BDA。
∵∠ADC=∠B+∠BAD,
∠ADF=∠BDA+∠FDE,
∴∠ADC=∠ADF,
∴△ADF≌△ADC,∴AF=AC。
∵AF=2AE,∴AC=2AE。
【點评】本题也可以连接BF,先证明△ADE
≌△FBE,然后证明△FBA≌△ADC。本题将AE加倍延长的好处:如果连接DF,则可得△ABE≌△FDE;如果连接BF,则可证明△ADE
≌△FBE。由全等三角形我们能得出一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从而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2.如果没有中线,可以构造中线,然后加倍延长。
例3 (1)如图4,△ABC中,BD=CD,∠1=∠2,求证:AB=AC。
(2)如图5,BD=CD,∠1=∠2,此时EB=AC成立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ABD和△ACD虽然有公共边AD,有∠1=∠2,还有BD=CD,但这3个条件并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可以考虑“倍长中线”解决问题。(2)如图6,延长ED至M,使得DM=DE,连接CM。或者如图7,延长AD至P,使DP=AD,连接BP。
证明:(1)(方法一,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过点D作DG⊥AB于G,DH⊥AC于H,由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G=DH,再由“HL”证得△BDG≌△CDH,得∠B=∠C,∴AB=AC。
(方法二,利用倍长中线)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或CE均可,用“SAS”证三角形全等。
证得AC=BE,∠2=∠E。
又∵∠1=∠2,∴∠1=∠E,
∴AB=BE,∴AB=AC。
(2)(方法一)如图6,将ED看作△EBC的中线,延长ED至M,连接CM。
易证△BDE≌△CDM。
∴BE=CM,∠1=∠M,
由于∠1=∠2,
∴∠2=∠M,∴CM=AC,∴EB=AC。
(方法二)如图7,将AD看作△ABC的中线,延长AD至P,使DP=AD,连接BP。
易证△ACD≌△PBD。
∴AC=BP,∠2=∠P,由于∠1=∠2,
∴∠1=∠P,∴BE=BP,∴EB=AC。
【点评】图5中虽然没有三角形的中线,但由于点D是BC的中点,ED可看作△BCE的中线,AD可看作△ABC的中线,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倍长中线”的办法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3.中点+平行=全等三角形。
例4 如图8,△ABC中,AB=AC,E为AB上一点,F为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EF交BC于D,求證:DE=DF。
【解析】若证DE=DF,则联想到D是EF的中点,中点的两旁容易构造全等三角形。方法是过两端点E或F作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X型”,只需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作EG∥AC交BC于G。
∴∠1=∠ACB,∠2=∠F。
又∵AB=AC,∴∠B=∠ACB。
∴∠1=∠B,∴BE=GE。
∵BE=CF,∴GE=CF。
在△EDG和△FDC中:
[GE=CF,∠2=∠F,∠EDG=∠FDC,]
∴△EDG≌△FDC。∴DE=DF。
【点评】本题作辅助线的方法有多种,都是由中点构造基本图形“X型”来解决问题的。如图9所示,过F点作FH∥AB,交BC的延长线于H,得到△BDE≌△HDF;或如图10,分别过E、F两点,作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得到Rt△DEM≌Rt△DFN。
三、截去一部分,或者补上一部分,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5 如图11,在△ABC中,∠DBC=∠ECB
=[12]∠A,求证:BE=CD。
【解析】要证明BE=CD,一般考虑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DCF和△EBF显然不全等。然而由∠DBC=∠ECB,可得FB=FC,还有对顶角∠BFE=∠CFG,这里具备一些全等三角形的要素,可考虑将大三角形△CDF截去一角,构造一个与△BEF全等的三角形。
证明:在FD上取FG=EF,设∠DBC=∠ECB
=x°,∠FBE=y°,
则∠A=2x°,∠EFB=∠GFC=∠DBC+∠ECB=2x°。
在△BFE和△CFG中:
[FB=FC,∠BFE=∠CFG,EF=FG,]
∴△BFE≌△CFG(SAS)。
∴BE=CG,∠FCG=∠FBE=y°。
∵∠GDC=∠A+∠ABD=(2x+y)°,∠DGC=∠GFC+∠FCG=(2x+y)°。
∴∠GDC=∠DGC。
∴CG=CD,
∴BE=CD。
【点评】本题较难,难在辅助线的作法上,考虑辅助线作法时,需要从对称的角度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本题也可以把小三角形△BEF补上一块,构造一个与△FCD全等的三角形,即延长FE到点P,使得FP=FD,则可以证明△BFP≌△CFD。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