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曲艺思维的曲艺与戏剧区别之辨

2019-05-05贾振鑫

曲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最大化小品曲艺

贾振鑫

长期以来,学界把“说法现身”与“现身说法”作为曲艺与戏剧的区别。这一观点是源自代苏州弹词名家马如飞撰写的《出道录》所附“杂录”中的经典论述,“沈沧州云,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①这里所说之“书”,从撰写者马如飞的弹词名家身份分析,应该主要指的是评弹,也就是说他引用“沈沧州云”主要是为了说明评弹与戏曲的区别。著名曲艺学者周良在所加的按语中也有类似表达,认为这段话“谈到了评弹的特点、评弹与戏曲不同的问题。”②而按照曲艺表现形式“站唱、坐唱、走唱、拆唱” 的传统划分,其中的“拆唱”是角色化的表现,以此而论曲艺表演并不是演员单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而曲艺观众,源于对视听丰富化、唯美化的追求,欣赏曲艺也不局限于“听书”。

一、艺术本质之别

曲艺的本质是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的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兼并抒情,故事情节的发展依赖于“扣子”的推动,抒情基本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演者的点评。相比于戏剧表演的角色化,曲艺表演大多是演员以第一人称出现、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说法现身”。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基于舞台表现的说话,并辅之以表演、音乐伴奏等。曲艺之所以是基于表现思维的说话功能最大化发挥,是因为曲艺的表现手段除了“说话”外,还有“唱、吟、诵”这些唯美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人物及诸多事物声音模拟的丰富多彩。基于表现思维的说话功能最大化发挥,形成了曲艺以听觉为主的艺术特征,观众称之为“听书”“听曲艺”即是此理。戏剧是视听艺术,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并综合场景、舞美等艺术手段进行叙事的艺术,抒情藏在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角色的道白或唱段之中,戏剧矛盾(冲突)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点。由于舞美、灯光、服装、道具以及综合艺术手段的广泛参与,更加突出演出画面的视觉审美,观众的欣赏感受首先依靠“看戏”获得。单就西方戏剧而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表演要真听、真看、真感觉,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正确执行人物的舞台行动是塑造角色的唯一途径,是一人一角色的表演,所以被称为“现身中说法”。而且,西方戏剧的艺术创造基于写实的再现思维,表现则在其次;包括内在心理行动、外在肢体行动和语言行动在内的舞台行动为主要表现手段。曲艺的表演讲究夸张、写意地表现美,其表演也需要组织起内在、外在的舞台行动,而且内在心理行动也为曲艺表演必要,毕竟有了感知与体验才会“情动于中”,继而产生进行表达的艺术冲动。曲艺形体动作辅助语言的表达,而戏剧形体动作可以单独完成艺术表达。

二、语言功能的辨析

曲艺是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要竭尽所能地把语言表现得生动、唯美,而且语言在曲艺表演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且不可动摇,其他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辅助语言的表现。曲艺音乐有曲艺语言唯美化的需求,也有给语言营造情感氛围,丰富艺术表现层次的需要。肢体行动亦是如此,始终是在单纯依赖语言不能表达清楚的时候才使用的辅助手段,当然也具有丰富艺术表现的唯美需求。其他艺术手段的使用也是为了满足语言表现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的唯美需求,从而更易于观众接受。戏剧则不然,台词、唱段、歌舞、杂技、音乐、绝活等一切具有展示性的艺术手段在应用中主次层次不甚清晰,运用丰富手段进行生动形象的叙事、角色塑造为最高追求。肢体动作则是建立在心理行动之上表达心之所向的,演员往往只依靠形体就可以让观众看清楚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没有运用语言功能照样可以完成艺术任务。语言功能的运用,是在用肢体不容易表达或无法表达且到了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才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对动作的解说功能。例如京剧折子戏《三岔口》,任堂惠与刘利华因为误会发生了一场恶战,演员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模仿黑夜的打斗,全剧几乎没有什么台词,观众也将剧情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换成曲艺来表现相同素材,则一定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再辅助写意的形体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有多个曲艺演员参与表演,也不会改变这一规律。换言之,戏剧的动作更具再现性特点。虽然戏曲动作与曲艺动作同样具有写意的程式化特征,但是在道具、服装、音乐、场景的配合之下,戏曲动作的具象化特征更为明显,较之曲艺完全需要虚拟的写意已大有不同。不可否认,曲艺的表演有戏剧表演的成份,戏剧表演当中也有曲艺表演的手段,二者具有相互融汇之處。不过,曲艺表演在以语言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基础上,指示性、示意性、模拟性的手势动作负责辅助语言的“解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唯美化的“画龙点睛”之功效。由此,曲艺与戏剧之根本区别在于“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是否居于首要艺术地位”。要强调的是,实际分析一个作品基于表现思维的语言功能的最大化发挥是否占了主体作用,需要从作品全局出发,不能择取一个片段而以偏概全地判定。因为在戏剧表演中也有类似于话剧《屈原》之“雷电颂”的大段台词,同样需要演员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话剧这种表现形式而言,语言也确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但是艺术的规律还是要从普遍性中来寻找共性而获得。就中国话剧而言,演员吐字归音基本功的训练,表演中的语势、语态、语境显然和曲艺大有区别,在“说、唱、吟、诵、模拟”等唯美手段的使用上,也不如曲艺一般基于表现思维努力挖掘语言功能的最大化。

有了“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是否居于首要地位的判定标准,曲艺分类这一悬而未解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如果按照通常意义上所说戏剧表演是“现身中说法”,曲艺表演是“说法中现身”,那么四川谐剧就成了戏剧,曲艺小品也就不能纳入曲艺家庭。类似于相声《扒马褂》《训徒》,还有冯巩、牛群使用了道具的所谓“泛相声”以及快板剧、化妆快板等表现形式也不是曲艺了。以“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是否居于首要地位”作为界定标准,这些表现形式的曲艺身份则名副其实了。就四川谐剧而言,是否属于曲艺的争论在学界就从未停止过,且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见仁见智互不相让。就现实来看,“谐剧”出现在各级曲艺比赛而不是戏剧比赛之中,说明谐剧的曲艺身份是被大家公认的;而谐剧演员的身份也是曲艺家的归属。从理论上看,谐剧表演者借鉴了戏剧的角色化要素,使用了场景、道具,看似具有了戏剧化的特征,但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都是靠穷尽表现思维的语言功能而实现的,是和虚拟场景中的虚拟人物进行交流而推动故事发展,而且谐剧表演打破了“空间概念”没有“第四堵墙”的限制,充满了“表现”艺术的魅力。如此,谐剧是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也具有打破“第四堵墙”的直接交流,还充满了虚拟的表现,从实质上就还是属于曲艺的。重要的是,谐剧演员即使在节目中以角色化身份出现,也是演员的本色表演占了上风,技艺展示充满了个人魅力,观众在欣赏时对演员的角色化身份是近乎省略的。

三、小品是“剧”还是“曲艺”

现在,小品是否属于曲艺的争议很大。客观上讲,小品是由戏剧教学中的训练手段发展而来,一般意义的小品是属于戏剧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小品从源头分析原属戏剧,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小品”通过与姊妹艺术的借鉴吸收、相互融合,表现形态发生了“多元”的嬗变,已然成为多种表演艺术的载体,其艺术身份随之改变,不再是“戏剧”的专属。小品融合了哪种表演艺术的手法,就会冠以哪种表演艺术的定语,其中就有融合了曲艺表现手法的曲艺小品。从学术研究严谨的角度,艺术身份的归属肯定是追求准确化。正如杂技小品属于杂技、戏曲小品属于戏曲、音乐小品属于音乐的逻辑,曲艺小品自然属于曲艺。从姊妹艺术类别的划分看,歌剧、音乐剧的艺术门类归属是双重身份的二元论标准,第一是不否认戏剧身份,第二从细化、准确、针对性的角度出发,虽然戏剧赋予了歌剧、音乐剧综合艺术特征,但是音乐始终是其艺术表现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而“剧”只是承载音乐的“壳”,所以从本质而言还是将歌剧、音乐剧纳入了音乐范畴。这一点也可以从歌剧、音乐剧的研究者大多为音乐人士而知。据此逻辑,我们不否认曲艺小品的戏剧身份,但是曲艺小品角色化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语言表现得更生动、形象、准确的唯美需要,是“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最大化发挥”的表现,所以曲艺小品是戏剧的个性化产品,是属于曲艺的。

据相关资料,1962年北京电视台③组织的《笑的晚会》是“以电影、话剧、相声演员表演的小品为主。”④1983年央视春晚王景愚表演哑剧小品《吃鸡》曾风靡一时,1984年央视春晚他表演的哑剧小品《举重》亦有一定反响。随后,陈佩斯、朱时茂在央视春晚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富了以后》《姐夫与小舅子》等作品,糅进了相声插科打诨、包袱翻抖的技巧,喜剧元素浓郁,为群众喜闻乐见而影响很大。此时的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基本成型,并推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其本质上还是戏剧的归属。

小品身份多元化的开始,是由于这种表现形式的超高影响力,将戏曲、杂技、音乐等演艺形式纷纷施行拿来主义为己所用的结果。曲艺演员也大量出现在小品表演的行列,并成为主力军,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得以淋漓尽致展现。朗朗上口的语言成为艺术表现的最重要手段,标志曲艺小品正式走入全国人民的视野。而且,有些小品把曲艺表演自报家门、打破“第四堵墙”的直接交流、包袱的铺陈翻抖功夫都用到了表演之中,相声小品、快书小品等曲艺小品形式随之问世,捧红了巩汉林等一大批曲艺演员。或许有人会说,在戏曲和间离派戏剧中也有打破“第四堵墙”的交流存在,那么我们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戏曲演员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进行交流是来自于曲艺,因为元杂剧就是吸收了宋代词话特点发展而来的,而间离派戏剧又是向中国戏曲学习的结果。⑤

话剧小品与曲艺小品的甄别,由于具有使用语言为主要艺术手段的共同性特点并不容易分辨,但是业内人士是一看便知分晓的。简单说,话剧小品重再现,曲艺小品重表现。曲艺小品表演的演员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台词、充满个人魅力的技艺展示,通过说话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塑造艺术形象,去获得观众的即时性喝彩;⑥最重要的是演员(角色)不囿于人物身份及场景限制,时常跳进跳出,打破“第四堵墙”和观众进行交流,曲艺的贯口、倒口、即兴交流、现挂、角色自报家门等曲艺技巧也被广泛应用,小品的形式只是曲艺表演的载体。如此,依照“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在节目中是否处于首要地位、角色是否打破‘第四堵墙进行交流”来界定“戏剧或曲艺小品”,可以确定早期的《超生游击队》等作品就属于曲艺小品,而陈佩斯的小品则是戏剧小品了。

但即便如此,曲艺的范围也不可能无限外延。北京的单弦、河南的大调曲子演变成了曲剧,东路山东琴书中的一支演变成了吕剧,是一个曲种被一个新生剧种所代替。即使曲艺还是上述剧种的主要艺术元素,其艺术本质也已经发生了乾坤大挪移,已为戏剧门类的个性化产品。曲艺与戏剧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本质的区别,所以戏剧不应该是曲艺发展的最终归宿。而且,单就曲艺艺术的发展方向而言,如果只是把曲艺视为母体艺术的本源,视曲艺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元素,而忽视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曲艺就會不断失去自我,直至成为记忆中的存在。

四、曲艺剧的艺术身份

曲艺剧,也称为曲艺话剧、曲艺喜剧、方言话剧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常宝霆为了配合说新唱新,在天津演出曲艺剧《新事新办》大受欢迎,其后孙书筠等排演的《柳树井》《刘巧儿》《夫妻团结》等剧目亦被群众喜爱。他们排演曲艺剧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扩展市场,留住观众。关于当年观众爱看曲艺剧的原因,孙书筠认为“首先是能听到好唱,宋少安在戏里是唱的谢派单弦,唱起来沙口甜,真好听。石连城、司马敬敏、桑红林这都是唱上很有功夫的演员,都有他们自己的听众。我唱的‘湖广调‘南城调也是专有人爱听。另外还得说曲艺剧是靠表现新生活立起来的,它的内容都是当时人们最关心的事情,有很多人都是边看戏,边结合东邻西舍的事儿在剧场里讨论。再说也是真逗乐儿,看一出戏,听了大鼓,听了相声。”⑦由上述可知,当年的曲艺剧是曲艺表现的载体,注意曲艺元素的融入以及演员业务优势的发挥。可以想见,如果戏剧形式只是曲艺表现的载体,推动剧情的是以曲艺艺术手法为统领的情节设计、人物安排、情境选择,从结构上能够打破戏剧的“三一律”形成一种新的曲艺表现形态,那对于曲艺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纵观当代曲艺剧,较为知名的有济南曲艺团的《茶壶就是喝茶的》《泉城人家》,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老汤》《老街》,四川曲艺剧《望红台》等。上述大多作品的编剧王宏说:“我写话剧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个性,那么我的个性当中当然包含着曲艺的血脉。曲艺的滋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话剧当中,发生着某种化学作用。” ⑧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戏剧系主任冯继唐对此认为:“将曲艺的优势运用在戏剧方面是非常可行的尝试,比如将曲艺语言的优势、表演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丰富戏剧表现。”⑨从这两段话不难看出,这里的曲艺剧更多的还是戏剧家以戏剧为主导,把曲艺手法为己所用的产物,尚未构成曲艺为主导借势戏剧发展的思维。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对曲艺传统的敬仰,用短视的眼光“一股脑”地反对曲艺“新成员”的加入。曲艺发展史上,一些新曲种正是在改革创新甚至是对传统思维的颠覆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和“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论思想是相符的。毕竟新曲艺表现形式的出现,接轨了当代曲艺观众基于听觉的视觉化追求,符合曲艺丰富化、生动化、具象化的发展规律,代表了曲艺发展的方向,有待通过正确引导使其成为曲艺发展的生力军。从曲艺生态的角度看,曲艺剧何尝不是曲艺与生态环境互动的产物呢。而且,排演曲艺剧是曲艺演员的传统,既满足了曲艺演员多元发展的需要,也凝聚了曲艺团队,提高了演员的整体素质和表演水平,扩展了演出市场,争取了曲艺观众,提升了曲艺影响力,更不失为新的曲艺传播载体和发展途径的选择。

总之,曲艺与戏剧的区别有着“说法现身”与“现身说法”之别,更关键的是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是否处于主导地位至关重要。另外,演员不管是以第一人称还是角色化的身份出现,能否打破“第四堵墙”的存在直接与观众交流互动也是重要的区分条件。曲艺、戏剧之别需要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评价,不是简单标准所能界定的。

注释:

①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13页。

②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13页。

③ 中央电视台前身。

④ 朱宝贺:《电视文艺编导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⑤ 小品这种形式的风行,看似因为这种形式生动形象、表现力丰富所致,实质上艺术形式“小品化”的“短平快”是人们生活“碎片化”的需求。生活在城市森林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从某种程度上存在心理的浮躁与不安、缺乏深度思考的现象,对艺术欣赏的“短小精悍”及“具象化”要求随之进一步提高。另外,这种现象和人们求新、求奇、求变的艺术欣赏心态亦有关,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发展。——笔者。

⑥ 举例说明,赵本山在表演中的笑场之于戏剧表现是注意不集中的诟病,在曲艺小品表演中则成了基于表现思维的个人魅力展现而无伤大雅,这也是曲艺小品与戏剧表演的区别所在。——笔者。

⑦ 孙书筠:《艺海沉浮》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⑧ 忘川:《跨界·碰撞·融合——由方言剧<茶壶就是喝茶的>看曲艺与话剧的交互作用》,《曲艺》,2015年第7期,第45页。

⑨ 忘川:《跨界·碰撞·融合——由方言剧<茶壶就是喝茶的>看曲艺与话剧的交互作用》,《曲艺》,2015年第7期,第46页。

(作者: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最大化小品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临宋人小品》
《曲艺泉城》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人本管理,发挥图书馆场所功能最大化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超级最大化软件有“面子”
关于IE浏览器默认窗口大小的问题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