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年轮”
2019-05-05林长华
林长华
爆竹声声辞旧,日历页页迎新。时间如流水,转眼到年末岁首。犹如中秋佳节要吃月饼,新婚洞房要贴红双喜一样,一跨进年的门槛,家家户户都要换一本新日历。说起日历,人们天天见面,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但是,有关日历的趣话轶闻可能鲜为人知。
这种一年一本,每日一页的历书。它在古代被称作“历日”“历本”“时历”,皇帝使用的历书叫“皇历”。清代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名叫“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为“时宪书”。古代的皇历与今天的日历有所不同,大约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朝廷史官将一年的日历分为12册,每册一月,页数和日数相等。每一页上写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监每日在日历页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史官便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所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往后,为了便于皇帝祭祀祖先,又在皇历上加上了天干、地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等内容,使皇历增加了实用性。朝廷许多官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竞相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
在笔者老家闽南和彼岸台湾,人们习称日历为“历日”。民间还流传一段小故事:从前,有个经营文具的老板,经常在老婆面前夸赞日杂店老板的妻子,说她很勤俭,每天偷偷藏起一包火柴,几年来竟然积累了一大堆。有一次,遇到火柴奇缺,他们家就赚了一大笔。文具的老板娘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过后,她每天也偷偷藏起一些各种各样的日历。日积月累,储藏室的日历竟然堆了大半间。有一年年底,她高兴地拉着老公到储藏室,手指一堆日历:“你看,我为你积累了一笔财富!而且不像火柴怕潮湿又不安全。”老公一看,气极之下便昏了过去,也难怪,日历毕竟与火柴不同,过时就失其作用。这件事启迪人们,事物每天都在起变化,就像日历每天都在变化一样,做事情绝不能因循守旧。
但是历史上因循守旧大有其人。相传,蒋介石因对1936年“西安事变”耿耿于怀,软禁了张学良将军。抗战结束后,张学良托人送给蒋介石一块瑞士百年纪念表,以表示他想获得自由的愿望。不久,蒋介石送来两件回礼,一是1936年的日历,二是一双绣花拖鞋。张学良从日历中明白蒋介石始终不忘当年的“耻辱”,一直守着那本旧日历。也明白蒋介石要他做足不出户的“闺中将军”。
新的日历掀起鲜红的一页,岁月又打开一扇崭新的门扉,形形色色的日历层出不穷。日历,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记日和记事的功能,而且还成了人们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工具。周恩来在任总理数十年间,善于把日历当工作日志,一物两用,年复一年积累了几十本,这才是宝贵的财富。
也许因为日历有那么多作用,历代谜家“爱历及谜”,制作了不少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的日历谜。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才华横溢,世称“诗歌奇姿,文亦纵肆”。徐渭曾创作过一道日历谜,谜文是:“摸摸无节,看看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这道谜语含蓄形象,谜味甚浓。清代小说家尹湛纳希所著的《一层楼》中有一道日历谜语:“眼看季节全,手摸无扳援。两端寒彻骨,中间热炎然。”在福州民间,也有一道与此异曲同工的谜语:“头尾冰冻冻,中间曝曝热。表面干酥酥,里边多是汁。”头尾隐指年头年尾气候很冷(冰冻冻);中间六、七、八月三伏天连着秋老虎,正是“曝曝热”;而日历表面“干酥酥(干燥)”,其实都是“汁”(福州方言“汁”与“节”谐音)。类此幽默有趣的谜语,笔者小时候就听过这样两则谜语,其一:“一物真稀奇,一天脱件衣。倘若到年底,只剩一张皮。”其二:“岁数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面貌日新月异,家家不可缺少。”
一元复始,岁序更新,每逢快过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改革开放前。那时候,老百姓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家在农村的我们有一张《春牛图》(印有全年阳历和农历)就算不错了。1976年以后,好多年挂历还很罕见,日历大多是比香烟盒略大,小小的一本。那时,国外亲友可以邮寄挂历回国赠送国内亲友,我祖母是归国老华侨,每年都能够收到寄自异国他邦精美的条幅式挂历,虽然只是几張彩印的月历,但是别说有多风光了,每到新年总会引来左邻右舍的羡慕眼光到我家看新奇。临近新年换下来的旧挂历和日历,也早早有人预订着要“赏鲜”,有的拿去张贴补壁,有的要去装饰洞房,还有的给家中小孩作课本护套。往事并不如烟,那年头就是这样,说怪也不怪。
新日历挂上墙,新日子开始了。日历一页页地撕下,犹如树上的老叶一片片掉落,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一本日历就是一个人生年轮。有一首诗写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让我们在听讲日历故事的同时,从中悟到一点启示。常言:人生不过3万天。流逝的岁月唤不回来,我们必须珍惜今日,拼搏今日,成事兴业在今日,保健养生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