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来看番仔楼
2019-05-05朵拉
朵拉
“我们叫南洋来人‘番仔。”中国朋友带着微笑说明即将去观光的景点为何称“番仔楼”。
我愣愣地回答:“哦。”这时我们走在漳州角美东美村路上。
车一停下,小黄挥着旗子说,“大家跟着我,到目的地需要走一段路。”
路边有家店铺的墙上写着“佳庆东美糕,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然听得有人问,“我们观光行程表里说有品尝东美糕呢!”走在前边带路的小黄回头来说:“回头来呀。”一边继续向前走:“让我们先看番仔楼。”
经过一个转弯处,感觉有光影摇晃,探头一看,斜斜土坡路底下是一条河。三个妇人在河边树下洗衣服。清澈河水因夕阳光影而波光粼粼,阳光也叫树叶染上片片黄金。19世纪中叶,是这黄金景色让一个在东美村卖田螺为生的年轻人曾振源,带着改善家人生活的理想,勇敢地从这条河,搭上去南洋的轮船,到了新加坡吗?
精明能干的曾振源秉承着闽南人的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从谋生到创业,十几年后,商务涉及贸易、航运和典当等行业,先把总公司开设在新加坡,后来也在厦门、广州开分行,并且还将事业拓展到东南亚各个国家,包括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最鼎盛时期,他和儿子组建了“丰源航务局”,拥有29艘轮船,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大亨。
几天来的雨,让本来不平坦的小路,生出窟窿和泥泞,周边多为残旧乡下民居,小路还有更小的路,折折转转,突然看见2013 年中国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描述的“曾家番仔楼”:“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清宣统二年(1910 )建,坐南朝北,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计13 栋建筑物99 间房间,建筑面积2627 平方米。”
番仔楼只有两层,称不了高楼大厦。中间大门上有“曾氏家庙”的两进式祠堂是曾家祭祖的地方。两边是石刻对联“祖泽绵长距鱼国已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廿八九都”,简洁地描绘了曾家的祖籍身世和家庙的精致壮观。精致,正是番仔楼与众不同之处。
和所有漂洋过海到南洋讨生活的人一样,外出是为了赚钱,回乡盖房子才是始终系于心头放不下的愿望。辉煌的经商业绩让曾振源在南洋成了巨富,衣锦一定要还乡,他决定和儿子返乡建豪宅。为了光宗和耀祖,先请西方设计师画图样,再邀中国风水师看风水。建筑时讲究精雕细砌。我们一路顾着拍照,走得太慢,抵达时见小黄请了曾氏后人出来与我们讲解。观光的人一边听他说祖先的历史,一边为建筑楼群的豪华和精美惊叹。青石打磨成的石鼓、石墩、石篮和圆形花窗上双面仙鹤祥云的图案,当年为了求好,工匠是以雕凿出来的石粉重量来换取等量的白银为工钱,这种豪气和阔绰前所未见。彩绘着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木雕横梁还錾金嵌银。当时肯定一片金碧辉煌。在这儿我也见到和槟城老建筑同样的,据说亦是来自英国的花瓷砖装饰着楼房的内外墙,无比亲切过去和瓷砖合影。有人说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洋运回来的,这造就了番仔楼的中西合璧风格。家庙前的月池,收集雨水用,也种养莲花,这池水通过一座水闸,可与外边的河道相连,莫就是我刚刚路过时看见有妇人在洗衣的那条河?这河可通向漳州母亲河九龙江。
团友都是摄影家,他们纷纷离群到各处去寻觅心中美景,前后左右都有人或垫高或蹲下,摄影家们甚至采用各类我首回见到而叫不出的摄影器材,比如航拍机等等。不必交摄影功课的我心情最闲适,左瞧右望地以眼睛采风。楼房上下建有狭长的过道,在过道中段,建了半月形的“拱桥“,既具美感,又方便人们直接从这边的楼房走到对面,不必淋雨晒太阳。这在闽南地区极为罕见。有几个摄影家在拱桥上取景,我忍不住把他们摄了下来,又忍不住自己也跑到红砖砌的拱桥上去当模特儿。正好夕阳光下的金黄色光影洒落下来,为沧桑的楼房添加了几分诗情画意。
一回在文章里读到“华侨是穿上洋装的中国人,番仔楼则是南洋门楼遮蔽下的传统大厝。表面上,华侨是一个思想先进、作風洋派的群体;骨子里,他们比任何人都因循守旧、执着于传统。”完全点出了华侨建番仔楼的风格。尤其是格外重视祠堂,堂内的设计一定沿袭着传统样式的结构。里头许多摆设和装置,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没落的光景无法掩饰整体建筑严谨的布局、宏伟的气势和典雅的工艺。再说倘若华侨不守旧,不执著传统,也不会把回乡和建大厝当成一生的重要愿望和成就。1893年筹建,1897年开工,1907年建竣,历时14年,修建工钱耗费20 多万两白银的番仔楼落成那天,曾氏家族在此摆了三天筵席,整个东美村的男女老少都受邀来“吃桌”,传为佳话。
11月的深秋,夕阳落得太快,转眼天就暗下来,小黄走在前面摇旗呼唤,“我们去品尝东美糕喽。”2010年入选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美糕,始于明朝崇祯年间。一位姓郭的老人,以绿豆磨粉为原料,制作糕点,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是最佳佐茶的点心。300多年过去,今天的东美糕仍然是漳州婚庆喜宴、祭祀祭祖的必备礼品,同时成为闽南民俗的符号。
品味着清甜又有绿豆清香的东美糕时,毫无怀疑饮食文化紧紧地联结着漳州和南洋的乡情,在南洋,也有类似的糕点,也和东美糕一样,用木制的糕磨一颗颗印出来,过春节时候才制作,我们叫它番仔饼,据说是娘惹糕点。
郑和当年下南洋带的水手,和南洋土著结婚后生下的孩子,女的叫“娘惹”。“娘惹”食物混合中国和土著的味道,就像人一样。走回车上的路,和来时同一条。中国人可能不晓得,被他称为“番仔”的南洋华人,叫当地的土著为“番仔”。
太阳落下去,在暗得很快的天色里,大巴朝向晚餐的“江东鲈鱼馆”开去。今天“番仔楼”之行最叫人大开眼界的是,一百多年前就有自来水设施。在楼群的最后面有个风力抽水机房,以大型风轮抽水机从深井抽水储存在楼顶的水塔,通过锡铸的水管再通向各座建筑。这在当年可谓稀奇罕见。真的是深刻领会到从前听过福建民间的一句俚语“有‘番仔楼的富,也没有‘番仔楼的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