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2019-05-04陈岩张植文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陈岩 张植文

[摘要]家庭是组成一个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家风则是一个家庭道德教育上的集中体现与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由此可见,家风建设始终是维持国家繁荣稳定、始终是保持中国传统道德一脉相承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对象,在思想上呈现出个性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优良家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符合中国的道德传统,同时符合人类社会的教育规律,更符合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发展。对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的理解优良家风的相关内涵,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优良家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作者简介]陈岩(197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植文(1994-),男,汉族,内蒙古满洲里市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4-0058-03

一、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高校环境中则表现为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大学人才。而这四个重要方面也是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理想、道德、文化、纪律这四个方面都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评判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和前途是否光明,就要看其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念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育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人在对子女进行家风教育时,都要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岳母刺字”为了让子女树立起“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孟母三迁”为了让子女树立起“文化强身”的理想信念,“训俭示康”为了让子女树立起“匡扶天下”的理想信念。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优良家风都不谋而合的注重对后人理想信念的教育,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培育有理想的大学人才相一致。

(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对推动国家建设事业以及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共产主義社会倡导的道德品质总体来说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家风教育中对以上四点的诠释内容极为丰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曾子杀猪”的诚信教育以及“六尺巷”的与邻为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内容在传统家风中的缩影。因此,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重视道德品质的思想,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培育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体现,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成果。现代国家间的竞争既包括军事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发展好文化事业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化发展的传统,古代帝王为维护政权统治,通过科举考试选举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入朝做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民间文化学习氛围。家庭教育中,古人也重视子女的文化修养,学而优则仕一度成为传统家风教育的主流思想。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人才,教育的结果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强调大学生的个性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传统家风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两者都具有促进后代形成良好文化修养的教育目标。

(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纪律观念。家规家训是优良家风文化的存在形式,它以家族规矩、家庭伦理道德为主要依据,促进家族成员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家规家训具有家庭范围内的普遍约束性,能够在子女心中树立起规矩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纪律性的生动表达。中央台《家风》节目中,高级记者钱汉东在评价《钱氏家训》时谈到“家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像我们的家训,它告诫我们子孙要对国家有一个担当,要对社会有一个责任,要对家庭有一个和睦。”可以看出,家规家训在约束个人行为时,也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育有纪律的当代大学生,要求大学人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家风文化影响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传统家风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在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纪律观念。

二、切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回答了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他在大会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优良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了诸多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思想内容,对这些思想内容的研究,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灌输。

(一)崇尚“俭以养德”的思想。传统的“俭以养德”思想是立德树人在“德行”上的重要表现。传统家风注重对后人道德上的教育,通过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思想贯彻,来达到对自身物质欲望的克制,进而形成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国历史中,不乏一些“俭以养德”的典范。清朝名臣于成龙,一生克俭奉公,视百姓如己出,不仅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着家人,终于用自己的德行感染了子女。开国中将王必成一条毛毯用了49年,一生追求共产党人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并告诫子女要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甚至在越战期间,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这是一个优秀共产党人不断俭以养德的结果。“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以德立身,以学养德,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传统家风“俭以养德”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以德立身”的内容不谋而合。

(二)追求“精忠报国”的理想。习近平提出中国的教育要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动。很多专家学者对现在教育所培养出的大学人才素质感到担忧,这种担忧不是来自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而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成才方向上的不确定性。近年来,诸如“洁洁良”等事件不断在国内上演,高文凭的大学生却出现低水平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深入人心的表现。立德树人,树立起的是什么样的人,培育出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发人深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对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国无家不立,家无国不存。传统优良家风中对家国关系的阐述浩如烟海,《左传·昭公元年》提到“临患不忘国,忠也”、《礼记·儒行》提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及陆游《示儿》中提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古人将精忠报国作为家风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也在家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凸显着爱国情怀。久而久之,这种以精忠报国为核心的家风思想也内化为古代人才考量的重要标准。而对精忠报国这一理想的不断追求,也正契合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坚持“格物致知”的原则。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思想,它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指的是获得知识须得推究事物的真理,即实事求是的学习原则。古人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的学习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北宋书法家苏洵在指导其子苏轼的书法时,并没有刻意去阐述书法中的道理,而是让苏轼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在日以继夜的练习与探索后终成一代书法家。从苏洵的家风中可以看到,格物致知重在探索理论的过程,而非结果,格物要格的透彻,要探索事物的前因后果,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方向正确就能够达到致知的结果。当代大学生就缺少这种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平日课堂上不去用心理解专业内容,仅仅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在考试中蒙混过关的不在少数,学术不端的行为日渐严重。高校立德树人,要德行并重,既要注重德育又要注重智育,而智育就要培育好大学生正确的学术意识,而格物致知的学习原则正契合了立德树人中树立正确学术态度的内容。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诚然,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积极性”,值得大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思。众所周知,家庭是每个大学生最初接触的生活环境,家风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发生的起点,也是大学生德育沉淀的终点。将良好的家风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会有力地提升德育的效果。因此,培育优良家风对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因为优良家风能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而一旦家庭风气败坏,不仅引起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也会引发社会问题。所以,就要重视优良家风的建设和培育。总体来说,在建设优良家风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家长的作用。第一,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因为那些道德修养高的家长会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子女,也会以好的榜样感染子女。其次,注重教育方式。只有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环境。相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会使孩子缺乏感情依靠,最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有利于營造注重家风、回归家庭的社会风气。家庭本质上属于社会细胞,因此,家风也属于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优良家风沉淀的是民风民俗中的精华,体现的是民族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正所谓“家风正而民风淳,民风淳而国风优”。无数个家庭都有优良家风,所处的社会风气一定会正气凛然,国家也会就此变得繁荣兴旺。

家风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建设全社会良好风气应该以家风建设为出发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家庭都是社会结构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又是整个社会组织的重要版块。对传统家风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本质,重塑优良家风,充分发挥家风正能量。家风联系着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着家庭风气。因此,研究传统家风文化对于维护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今社会,谋权拜金之风盛行,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行业间尔虞我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大学生间互相攀比物质资源却并无学术成果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警醒着大家注重家风、回归家庭的重要性。习近平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传统家风资源中有大量内容供后人借鉴参考。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涵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家国情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处世之道等对人们正身立命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利用好、继承好、发展好宝贵的优良家风资源有利于营造注重家风、回归家庭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承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塑造,应是各项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内涵都与优良家风的内容高度契合。两者契合点的研究,对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从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上看。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奋工作、友善和睦、守信诚实、尊老爱幼、爱国守法等优良家风的标准全面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现代社会公众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尽管优良家风无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都包罗在内,它却贯穿个体由幼年到成熟的所有阶段,是个体养成良好道德素养和拥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关键因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养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涵盖了优良家风的精华部分,使其从个人层面向社会和国家层面扩展提升,还根据时代的发展,注入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新的时代内涵。

(二)从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涵盖上看。家风主要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内涵更为丰富。虽然家风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面范围小,但是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的好坏会辐射到民风、国风的发展面貌。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融入群众家庭生活中,成为每个家庭的家风,真正实现阳春白雪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场域下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及场域,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恰如其分的生活情景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R].北京:教育部,2018.

[3]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1(4).

[4]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