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探索与实践
2019-05-04张金梅
[摘要]廣州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系列重要革命活动都在此开展,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到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血液里。博物馆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红色基因;传承
[作者简介]张金梅(1988-),女,汉族,福建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助理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博物馆学。
[中图分类号] D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4-0026-03
红色基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产生,是党奋斗历史的浓缩和积淀,蕴含着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在建党98年的峥嵘岁月中,红色基因一直是党发展壮大、永葆生机的遗传密码。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机构,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将“传承红色基因”写入报告中。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革命文物是红色基因最直接的载体。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革命文物的维修保护,注重保护修复馆藏革命文物。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
2018年1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对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九大行动”。2018年6月11日,广东省财政厅等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关于建立红色革命遗址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2018年9月6日,广州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遗迹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了《广州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统筹推进红色革命遗址博物馆建设,延伸红色文化的内涵,增强观众体验和参与感,提高展示水平。
广州是国内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无数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到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血液里。当前,广州正努力争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进行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守护并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红色基因更有力量和生机,才能有效抵御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才能让人们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广州地区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赋予广州文化建设新使命,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金字”文化名片,要有新使命新担当。习近平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州地区的博物馆积极作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做好红色基因的忠实守护者和坚定传承者。
(一)开展“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广州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党早期的一系列重要革命活动都在此开展,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存。目前,全市红色史迹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5处(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许多红色史迹被辟为博物馆。这些红色史迹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市铺开建设“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奠定了基础。
2018年3月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等博物馆充分利用富有红色底蕴的历史遗迹,举办了面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市民开放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按照“6+X”方式组织开展活动,由规定活动和特色活动组成。规定活动包括: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学习;特色活动包括:组织一次分享交流、诵读一段红色经典、重温一段红色历史、观看一场红色展演等。宣讲专家团队由党委政府部门中具有丰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广州地区高校党校、党史研究和社科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宣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个时期安排的重大集中学习专题,以及广州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采取宣讲辅导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假日还组织红色文化展演小分队在博物馆,或深入社区开展户外展演,利用演讲、快板、朗诵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一时间,到讲堂上党课蔚然成风。参照市的模式,广州各区乃至街道也陆续利用既有红色文化资源,筹建特色讲堂,进一步夯实了市、区、街三级讲堂体系。如番禺区在冼星海纪念馆开办讲堂,并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每年至少参加1次活动;越秀区除在东濠涌博物馆举办“新时代越秀美丽建设讲堂”外,还设立了创新发展讲堂、老干部讲堂、生态环境讲堂、廉洁讲堂、美丽建设讲堂等专题讲堂,拓展了专题讲习阵地;荔湾区在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推动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广州经验是可推广复制的,为其他地区开展讲堂活动提供了借鉴:梅州市选取蕉岭县谢晋元纪念馆和丰顺县坚真纪念馆作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市县共建点;肇庆市和普宁市分别在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和普宁八一纪念馆举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二)举办红色主题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传播信息、提供审美欣赏和科学研究的直接窗口,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基本途径。举办红色主题展览是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广州地区的博物馆充分利用红色史迹资源,举办了若干红色主题展览。常设展览主要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春园故事——中共中央机关在广州”,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毛泽东廉政风范图片展”,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的“广州起义基本陈列”等。多为原状复原陈列,原址、原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迅速建立情感联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临时展览是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方法,具有展出针对性强、灵活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博物馆经常利用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等节庆日,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7月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从国家博物馆引进的“‘复兴之路广州展”,即为近年来广州地区引进展览中影响力较大的展览。“复兴之路”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复兴浴血拼搏的艰辛历程的陈列展览。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故此,“复兴之路”南下广州之行也备受关注,展期不到三个月,就吸引了省内外的参观团队830批次,观众人数创下该馆临时展览新高,达17.5万人次,讲解次数接近600场。此外,还有利用革命家诞辰、重要著作发表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展览的,如2018年12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南京市博物总馆联合举办的“人民公仆周恩来”展览,就是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而举办的,目的是展示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光辉一生。
(三)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宣教活动
国家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2018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发《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校馆合作、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
各博物馆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配合学校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2018年10月在邓世昌纪念馆举办的“岭南祠堂文化节之红色基因代代传”故事大赛,面向广州市幼儿园和小学广泛宣传发动,全市约60所学校推荐近百个节目参加比赛。同学们通过曲艺、快板、相声、情景剧等多种文艺表现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家风故事、英雄故事,真正让红色基因融进血液里。“博·学堂”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的品牌活动。其中,“红色之旅 广州起义”是学堂的主推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选择讲述广州起义中不同的故事,并结合“广州起义”展览和互动体验游戏,让大家了解广州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番禺博物馆将“星海生平事迹展”送进学校,与学校联合举办“唱星海的歌”系列活动。通过情景再现、配乐诵读、读后分享等形式开展,重读星海著述、日记、书信,重听星海歌曲,感受星海的革命情怀。
此外,南越王宫博物馆与建设大马路小学签署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广州博物馆牵手广东实验中学开设特色选修课,广州艺术博物院与广中路小学联合策划活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联合龙津路小学举办“开学第一课——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等,共同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对青少年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四)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向公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是博物馆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将博物馆带回家”也越来越成为观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利用博物馆红色馆藏优势,把红色元素设计到文化创意产品当中,也是文化创造力释放的需要。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发符合本馆性质和定位的文化创意产品,其中也有许多红色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有跨界合作的成功范例。如2018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广东瑶族博物馆、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羊城烽火 红色记忆——瑶绣‘红色文创”公益征集系列活动,遴选出既契合红色文化主题,又有瑶绣特点的优秀文创作品近50件(套),委托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绣娘们赶制了37件(套)瑶绣红色文创成品,并在多地展览。配合巡展,精心设计了多场红色文化主题的社教体验活动,社会反响良好。活动在深入发掘和盘活馆藏红色资源的同时,又发动公众智慧创造出一批优秀的文创作品,让人们通过这些创意十足的瑶绣红色文创作品进一步关注红色文化和瑶绣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与版权单位的跨界合作,在广州并不鲜见。自2015年以来,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这是广州探索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是探讨文物藏品开发和品牌授权合作的新形式,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托这样高层次的平台,相信博物馆的红色文化资源能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
三、广州地区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广州地区博物馆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征集的重视程度不够,革命文物征集工作进展较缓慢。二是红色史料挖掘整理和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博物馆缺少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研究专著。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还呈现出研究碎片化的情况,缺乏系统性。三是传承方式不够创新,在举办陈列展览和宣教活动时,内容和方式都较为单调、雷同,说教性强,难以触动人心、引起共鸣。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是加强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的红色记忆,蕴含着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办好红色的陈列展览,革命文物是关键因素。由于革命文物距今时间相对较短,且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等有异于其他古代艺术品,目前尚有一批散落在社会各地,或在收藏家手中,或在革命者后代手中。博物馆要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计划,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增加公众对文物征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开展文物捐赠活动。要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活动轨迹为主线,系统开展革命文物、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和建档工作,让革命文物保下来、活起来、传下去。
二是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研究。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博物館各项业务科学水平和工作质量的关键。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政治、社会、教育、艺术等领域所体现出的特质,丰富广州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加强对红色历史素材的提炼和整理,推出一批经得起学术推敲的研究论文、专著,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历史依据。要加强对红色文物的研究,深入诠释它们的来历、背景、历史及其现实价值和人文精神,为举办陈列展览提供学术基础。要深度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的力量,进一步提炼红色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交流互鉴、兼容并包,在学术交流方面出新出彩。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学术话语权。
三是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不能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自己看戏,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倾听观众的声音,把红色故事讲实、讲活,让观众愿意听、听得懂。无论是举办陈列展览还是开展宣教活动,都要注意强化个人体验,将观众置身于革命历史进程中,用心灵与革命先烈先辈对话,使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要摒弃保守陈旧的观念,紧跟时代脉搏,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陈列展览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要抓住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游的发展契机,借助多媒体和自媒体等平台,打造有力量、有温度、有趣的红色文化品牌。此外,博物馆守好阵地工作的同时,又要积极走出去,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走进学校、部队、机关、社区、农村等地,扩大红色基因传承的受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