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天桥:此岸·彼岸

2019-05-04袁治军

中国慈善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陈天桥慈善家脑科学

袁治军

陈天桥着迷于通过脑科学研究实现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世界的认知”的可能。现在,他征调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力图将这种“可能”无限放大

来源:《中国慈善家》2019年2月刊

陈天桥

盛大集团董事会主席

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创办人

商业并不时时主动去拥抱科学探索,如果没有令人惊叹的财富回报做饵。

陈天桥是那条自愿上钩的鱼。

他有一套成功的商业逻辑,却不肯以它验校科学探索的价值。即使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J. Anderson将人类在脑科学领域的探索形容为“一只试图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蚂蚁”,陈天桥依然觉得,他的投入,是值得的。

又或者,今天他所做的一切,早在他的名字被选定时,即已埋下伏笔。当人类从混沌的远古走来,被一条名叫“大脑之谜”的河流阻挡在人类新纪元的河对岸,陈天桥,想要为全人类搭一座“天桥”。

建一座桥

2018年,由陈天桥和雒芊芊夫妇投资出品的纪录片《打开思想的大门》,在戛纳媒体及电视企业奖评选中,同时荣获医学、教育、科技三个类别的金奖。

诞生于2010年的戛纳媒体及电视企业奖,是全球企业影片及纪录片评选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该大奖评审团由奥斯卡奖和艾美奖得主以及企业形象传播媒体专家组成。此次获奖,标志着TCCI(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在投资脑科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普遍认可。

比纪录片获奖更让陈天桥感到欣慰的,是影片播出后,许多中国科学家开始和他接触,探讨怎么以公益慈善的手段推动脑科学研究;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也找到他,希望共同开设一项计划,专门从事神经科学的研究。

“现在是支持基础脑科学研究的最佳时机,因为我们正面临推进科学发展、帮助人类和塑造未来的大好机会。”陈天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这部纪录片诞生的大背景,而真正触发影片拍摄的诱因,则是他远赴美国一年半的经历。

250位科学家,哈佛、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等23所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在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纷纷赶来与陈天桥会面。他们的目的出奇地一致:在陈天桥宣布捐赠资金用于脑科学研究后,希望与TCCI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这让陈天桥看到了搭建一座桥的可能—桥的这头,是急需资金的科研项目;桥的那头,正是资金本身。

“在和各位校长、科学家接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陈天桥告诉《中国慈善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脑科学的研究必须从年轻人抓起。”

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特斯拉26岁设计出第一台感应电机模型;霍金31岁提出了黑洞辐射理论;图灵24岁提出了电脑原型,图灵机理论……数据表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大多在40岁之前就产生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而其中有61%的科学家,在25岁之前即完成了人生第一项发明。陈天桥因此对脑科学探索领域诞生青年科学巨擘充满了期待。

在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用于大脑基础生物学研究后,陈天桥在23所大学展开了全面细致的调研。他关注的重点,是考察博士和博士后在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TCCI筹划推出了一項面向全球顶尖大学的青年科学家(Chen Institute Young Scientists)培养计划。

“美国所有的Top Twenty大学;英国的剑桥、牛津;亚洲的东京大学、南洋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涵盖在这个计划里面。”陈天桥介绍,这项将于今年正式推出的计划,将每年为500名年轻科学家提供一揽子费用:工资、奖金、科研经费等全部包含在内。

与此同时,他还将另外拿出一笔专项费用,用于国内的青年科学家培养。2018年,TCCI与华山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成立的研究院正式挂牌,陈天桥为其提供了专项种子基金,用于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转化、新药扶持。

“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中,有1万名科学家聚拢在这个平台上。”陈天桥相信,这将对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为陈天桥的这种自信提供保证的,是盛大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TCCI从零到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的转变。

TCCI发布的2018年报显示,作为主要活跃在世界舞台,拥有中国背景的慈善机构,TCCI在过去的一年中,在科研成就、科普宣传、建立科学家社区、获得奖项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18是硕果累累的一年,我们热忱欢迎更多科学家加入TCCI,共谱华章。”

一年半前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陈天桥道出自己着迷脑科学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认为这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世界的认知”。现在,他征调了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力图将这种“可能”无限放大。

2019年1月,首届由TCCI举办的科学家研讨会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350位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就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学术交流。

“这是TCCI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科学研讨会,以后我们每两年都会召开。”陈天桥将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视为TCCI成立以来的里程碑事件,他的夫人雒芊芊亦特意到会发表演讲,阐述TCCI的理念和愿景。

而早在科学研讨会举办之前,TCCI就开始布局对整个科学家社区的支持。仅在2018年,TCCI就支持了全球所有重大的神经科学年会,从美国到欧洲、从香港到苏州,TCCI在各个会场均作为主赞助商亮相。2019年,中国将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年度神经科学年会,TCCI,依然将是这一会议的主赞助商。

陈天桥告诉《中国慈善家》,在支持各神经科学年会的基础上,TCCI正致力于搭建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科学家社区,这个社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实现青年科学家通过互联网直接募集科研所需的经费,改变过去只能依靠专业基金会的捐助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社区的搭建,让所有关心脑科学发展的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公益可持续

在大脑的奥秘被破解之前,它是造物为人类设置的禁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上帝之所以为上帝,宙斯之所以为宙斯的终极秘密所在。

勇气、信念、运气,以及为抵达终点将耗费的天文数字一般的资金,缺一不可。

这能解释为什么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陈天桥追逐财富的兴趣非但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愈加浓厚。

“如果是为了个人生活的满足,我不必再从事投资。”陈天桥在回答近几年来盛大投资频频出手的缘故时,给出了答案。“我们每年支持数百位科学家的研究,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他说。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今,盛大从事商业投资的所得,将全部用于以脑科学研究为主的公益慈善事业。

陈天桥认为,公益慈善与商业应遵循同样的逻辑:首先,需要专注;其次,需要有可持续性。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科学研究,但在这一领域,寸进的突破都是一种奢望。数据显示,仅美国政府投入脑科学研究的经费,每年就高达40亿美元。这让陈天桥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能为TCCI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链,那么这项事关全人类福祉的科研计划极有可能面临夭折的风险。

对于他来说,宁可接受项目因为无法取得突破而面临失败,也不愿看见因为资金的不足而导致项目停滞不前。在更多商业机构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于应用科学的研发时,他在脑科学领域的捐助行为,开了中国企业家资助基础科学研发的先河。

“这是我唯一的动力。”陈天桥亮出了从事投资的底牌,“我们不只是把投资的利润拿来做慈善,未来,我们连本金也要一起捐出。”他说,在捐出全部身家,只留2%到3%给孩子之前,他将持有的本金看成一只会下蛋的母鸡。“我们把鸡蛋送给真正饥饿的人,而不是看到有人饿了,就把这只鸡杀掉给他炖汤。”

随着他在脑科学领域捐赠的持续加码,当捐赠总额高达10亿美元,世人开始淡忘他企业家、曾经的中国首富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标签:慈善家。

但陈天桥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他说,认为慈善家就是捐款,把钱捐出去然后给自己贴一个慈善家的标签,这显然是对慈善的误解。

“我看到很多人在财务上还没有达到自由时,就去做志愿者,到非洲或大山里支教,做老师。”陈天桥说,“他们比我更伟大,他们令我感动。我是在财务自由之后才做了这些事情。”

谈及自己从企业家向慈善家转变的心路历程,陈天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去追求生命真实的意义。”

这或许可以用来说明,任何人成为慈善家,都不是一种必然,而是一种选择,因为用创造财富来证明自我与运用财富回馈社会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更何况,如陈天桥所言,这世上不乏财务远未自由便投身公益的人士。

2019年1月,陈天桥与全世界最大的儿童脑健康机构Child Mind Institute的创始人Harold S. Koplewicz有过一次会谈,后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之前是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辞职后自己从零开始创办了这样一家机构,到如今已经有9年的时间。”陈天桥介绍,Harold S. Koplewicz每年要募集2500万美元用于机构的运营,其中,仅为孩子看病每年的支出就高达1000万美元。“他不是企业家,但他做的事和企业家一样,组织团队、救助孩子,这样的人,令人钦佩。”

在陈天桥看来,国内公益慈善事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大部分人对公益慈善的理解仍停留在捐赠的层面。“公益包含了捐赠,但不止于捐赠。”陈天桥说,那些在資金捐赠之外,把自己最有价值的资源、时间贡献出来做公益的人,更值得敬重。

与此同时,陈天桥亦表示,慈善不是临时性的举动,应该有持续性的明确目标。而用商业的手法去践行公益慈善,是公益慈善能够达成目标的有效方式。

“我期待国内能有更多的非营利机构出现,要知道,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财富和智慧,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

猜你喜欢

陈天桥慈善家脑科学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陈天桥:有两个月我几乎每晚死一次
陈天桥:有两个月我几乎每晚死一次
陈天桥的“沉住气,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