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幼儿园自然角中培养幼儿好奇心
2019-05-03何登琴
何登琴
摘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科学施教的重心所在,幼儿正处于心智萌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心智启蒙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然角中琳琅满目的动植物恰好可以满足幼儿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心理,教师便可借助自然角对幼儿展开好奇心培养,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善于想象、乐于探索且勇于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然角;培养好奇心
在推行环境保护的今天,一些幼儿教师已经开始利用自然角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和社会领域的“环保主题”活动,以期能让幼儿在这个阶段便形成“维护自然环境”的优良人格品质。在这种形势下,幼儿教师应更主动地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充分提高幼儿与自然角的接触频率,努力提升自然角活动的现实意义。幼儿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尊重并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幼儿教师便可借助新颖的自然角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渐打开心智,点亮智慧的天灯。
一、開展活动,促使幼儿积极自主地参与自然角探究活动
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是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自控、自我实现的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成长需求,教师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及时灵活调整自然角活动安排,保证幼儿的参与时间、参与频度适度,同时还要确保幼儿活动内容的有效衔接,如此既能满足幼儿对自然角活动的需求程度,又能使之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针对园中有些幼儿不喜欢吃豆制品的现象,笔者组织了“黄豆宝宝探秘活动”来开启他们的探究心理,首先将黄豆拟人化用故事来调动大家对该事物的好奇心,随后给每个人发放一颗黄豆种子,让他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将种子以正确的形式种植,由于种子是幼儿亲手种植的,他们自然会对自己照顾的“黄豆宝宝”关怀备至,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观察与探究。通过这一活动,许多幼儿都收获了种植心得,且他们在幼儿园中还会与伙伴分享一些黄豆种子的培养技巧。可见,这种自主性较强的探究活动切实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注重启发,引导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科学探究
自然角活动能够给幼儿创设观察、调查或实验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榜样作用,融入到探究观察的氛围中,并秉承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在开展自然角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与问题,并及时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同时,教师应充分捕捉自然角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即在引导中注意把握引导的时机,要在幼儿经过一定的猜测与探讨后再进行科学解答,以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活动中展开进一步探索。
例如:笔者在带领班级幼儿观察园区自然角时,有些幼儿发现花叶有被鸟儿啄食的现象,不少人表示“小鸟真坏,为什么要啄坏好看的花朵和叶子”,在观察结束后,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大家去思考鸟儿啄食花叶的原因,这时大家展开讨论,有些人说“小鸟可能是饿了,把漂亮的花叶当成食物了”,还有些人说“小鸟把花丛当成自己的家了”,笔者顺势引出小鸟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将绿色的大自然还给动物。这种引导式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开发心智,且有利于他们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进行教育,在提问与理答中不断挖掘幼儿的好奇心理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是获取学生学习反馈、强化提问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自然角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理答可以在满足幼儿的求知欲的同时掌握他们的探究程度,这时再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大家进行深入思考,便可使之形成发散型学习思维。如此来不断挖掘幼儿的好奇心,可以促使他们在及时解惑中得到思维突破,从而达到有效开发幼儿心智的教育目的。
教师在建立自然角时可选择一些常见的蔬菜种子,这类植物的成长周期较短,便于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笔者所在班级中便种植了一些“青椒”“花菜”这类易成熟的蔬菜种子,在种植时,笔者首先让幼儿去观察土壤的水分与密度,让他们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生长环境,这时他们纷纷产生“为什么要用湿润的泥土”“泥土一定要弄成松软的吗”这类问题,笔者便就这几个问题向大家阐述了“种子的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这一生活常识,随后幼儿又产生“那需要浇多少水?”之类的问题,而后在问题的逐步推进中让他们了解到正确种植蔬菜的方法。
总而言之,好奇心是人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其萌发和形成的关键期就在幼儿期。自然角可以激发幼儿科学观察探究的兴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其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据此,教师需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角活动,选取科学有益的观察内容,再辅以知识教育和科学引导,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推动幼儿心智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小达瓦参决.谈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J].西藏教育,2012(06).
[2]赵珊珊.“幼儿园自然角管理方法”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