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提升和滋养生命
2019-05-01郭轶琼
郭轶琼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自建校之初就重视艺术教育,并且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艺术教育是三十五中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曾经撑起这张名片的主要是金帆民族管弦乐团领衔的校级艺术团,如今备受赞誉的是学校全覆盖的艺术教育理念以及追求私人定制的艺术课程体系。秉承“人人懂艺术 人人有才艺”的理念,三十五中致力于打造“私人定制”的艺术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课程及学习的时间和深度。
“大用”与全覆盖的艺术教育理念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三十五中一直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艺术活动,尤其近年来更是着力推行艺术教育的“全覆盖”。“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三十五中认为艺术教育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可取代的价值。以美引善、以美扬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艺术教育的“大用”;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优雅的审美情趣,教会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展示美、创造美,使学生艺术地生活、创造性地工作,这也是艺术教育的“大用”。
三十五中将艺术教育作为提升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之一。学校追求的艺术教育不是少数特长学生的“秀场”,而是全体学生的“舞台”,倡导“人人懂艺术,人人有才艺”。三十五中希望通过全覆盖的艺术教育,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艺术、接触经典,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乃至几门才艺,或者让他学到多少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感悟人生,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有激情、有创意地生活。
“私人定制”艺术课程
以美育人、以情怡人,三十五中艺术课程体系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结合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集团化办学情况而构建。经过几年打磨,形成了“三横一纵”的美育课程体系,即纵向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式”美育课程框架;横向则以课程服务对象为基准,设计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融通式”美育课程结构。纵横相交,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节点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私人订制”艺术课表。
1.课程结构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需求,三十五中探索开发了面向全体的基础型课程、面向部分学生的拓展型课程和面向个别学生的研究型课程,以更加丰富、个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是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艺术”(美学)“什么是好的或不好的艺术”(艺术批评)“人类创造了什么样的艺术”(艺术史)“未来的艺术将是怎样的”等重要问题;了解世界经典艺术作品,拓展国际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形成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完善人格以及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在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发展完善艺术能力的同时,养成尊重他人、自尊自律、自我激励的品质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是拓展型课程,面向部分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引导学生尝试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鉴赏与创作,在不断地探究和追问中体验艺术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理解艺术中蕴涵的人文价值。艺术团是拓展型课程的重要载体。三十五中以金帆民乐团为龙头,拥有合唱团、舞蹈团、京剧团、话剧团、管乐团、行进打击乐团、娄师白书画艺术学校等校级艺术团(合称“七团一校”),学生自主成立艺术社团十余个。通过艺术团课程,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创造及艺术表现能力;使学生学会鉴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借助艺术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探讨,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与创新意识。
三是探究型课程,面向个别有意愿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必要的艺术专业知识和自主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够继续学习艺术的方法,提升艺术实操能力。
2.课程形式
在尊重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三十五中结合校内资源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有效整合和设置,对课时进行有效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一部分课程内容以大师课的形式呈现,课程对象也不再是一个班级而是面向一个年级,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品质。
艺术拓展类课程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而开设的,其目的是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原有课程模块基础上进行细分,使得每一门课程更加专业,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同时,将原有的18个课时进行一定扩展,提升课程的精深度。
公共基础课程采用必修选学的方式,采用“因生制宜”、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式开设;艺术拓展课程采用选修方式,采用兴趣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公共基础课开设在同课位,全体艺术教师同时开设鉴赏课程,学生依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和授课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教师。艺术拓展课在两个学期开设同样的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为了保证学习的全面性,在选修规则上进行必要的设置,如第二学期选择了音乐类的课程,第三学期就必须选择美术门类,反之亦然。
创新课程呈现与评价方式
除了“私人订制”艺术课程,三十五中还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熏陶为主动体验,提升了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为了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艺术团现场展示作品、跨学科解析还原作品、到校外零距离感受作品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的体悟。
三十五中一直倡导“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艺术赏析课程充分利用“七团一校”的学生资源,由各个艺术团对其中的欣赏内容进行现场展示、讲解。这样,艺术课堂由单纯的平面欣赏转化为多感官综合刺激,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体会艺术就在身边。甄选传统文化主题,尝试用主题课的形式,进行多学科联合教学,探索“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给学生以多维度的藝术感受。此外,学校将课堂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高雅艺术殿堂,让学生能够感受艺术之美;组织学生每学年用一周的时间赴各地艺术采风,带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2. 以证代分,以展(演)代评
按照传统的一考定分的模式,其实不能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的艺术水平。为此,学校开创了“以证代分”“以展(演)代评(考)”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想取得选修类鉴赏课程学分、获得“才艺”证书,在三学年期间需参加一场演出、展出一幅作品、当一次艺术志愿者、欣赏五场音乐会、观看五场画展。为了给学生提供艺术鉴赏的资源,学校依托艺术教育专家联盟、北京金帆音乐厅、民族器乐博物馆、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提供艺术资源。以展(演)代替评价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用“好”与“不好”、“像”与“不像”、“准”与“不准”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艺术水准或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展演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展示,真正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近年来,三十五中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全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志成杯”艺术节才艺展演暨颁奖典礼。每次展演历时一个月,节目形式多样,有书画作品展、歌舞、曲艺、魔术表演,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从个人报名到班级展示,再到年级选拔直到全校展演,层层选拔,人人参与,每一名学生都是这个舞台的主人。
课程资源整合:引进来与走出去
以高中校舍搬迁为机遇,三十五中整合建设了一批艺术教育资源。北京金帆音乐厅、志成书画院等硬件资源的建设,为学校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三十五中大力推行“引进来”策略。以“共享教师”的模式,聘请区域内优秀教师来学校执教,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引进各领域既懂专业又懂教育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学校的优秀教师、学生资源以“志愿支教”的形式,输出到甘肃武山、贵州丹寨、海南三沙等欠发达地区,助力这些地区对口帮扶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当地教师素养的提升。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和社会资源创新发展,三十五中走出了一条校本化、区域化、全国化乃至国际化的艺术教育道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