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成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2019-05-01卢秋红
卢秋红
三十五中人一直在思考,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正如朱建民校长所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
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支撑。一所学校的课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围绕我们‘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未来人才的竞争力,瞄准‘两个一百年所需要的人才素养。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之下,学校用十年的时间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层的立体多元的‘志成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王红军副校长介绍说。
据了解,王红军副校长所说的“一体两翼三层”,“一体”指的是国家核心课程版块,“两翼”指的是个性发展课程版块和自主发展课程版块,“三层”指的是每个版块的课程基本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个层次逐渐展开。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在第二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开班仪式上,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这样评价学校的育人模式——学校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将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创新;二是由教育者和科学家共同设计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创新;三是跳出为了追求分数而教、为了追求分数而学的价值体系,而是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追求,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的宗旨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服务。可以说,科技与创新类课程也是职业生涯体验课程。学校的十个高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这些前沿科学和专业的机会和渠道。学生通过科技与创新类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从而树立自己的专业追求。即使通过科学实践,学生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也是一种收获,避免了其在大学选择专业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误区和弯路。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是由科技方面的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研发的课程,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需求开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一是基础素养课程,这是科学基础课,初高中阶段所有学生都要学习,不仅仅在高端实验室学习,在日常的理科课程中也要涵盖。二是拓展课程,重点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潜质。三是探究项目课程,针对有特殊兴趣、特殊爱好和特殊潜质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小组完成一个探究项目,经历课题开题、中期汇报、结题、撰写论文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学校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说:“我们的科技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校本选修课、专修课、中科院课程、STEAM课程周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参与科技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带给三十五中学生的不仅是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科学精神、探究意识以及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艺术与审美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
科学求真,给人以理性;艺术求美,给人以感性。艺术与审美课程是国家课程大纲的必修科目之一,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却把这样的课程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校本化。
三十五中的艺术课程跟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有两个,一是“深入”,二是“关注”。
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它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育人,是对生命的一种提升和滋养。艺术教育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都围绕着学校的育人追求。目前高中艺术课程有两条暗线,第一条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条是学校的志成文化。要办一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课程必须起到支撑作用。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校自主研发了许多课程。同时,教师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探究、体验的形式,引领学生们去接触乐器,接触礼仪,进而升华为一种对文化的认识。
三十五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且有个性的教育。朱建民校长提出“人人艺术”的理念,要做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让艺术的阳光洒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三十五中的艺术教育、艺术课程既要给全部的孩子以艺术方面的普及性支撑,还要给予他们的爱好个性化的帮助。
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郭轶琼说:“在艺术教育方面,这几年一直得力于这样的课程推动,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将近十门课程,从经典到古籍,从传统到民族民间。只要孩子们需要的,我们就去尝试开设,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就要努力把它达成。三十五中艺术教育所涵盖的课程是全面化的,更是立体化的,它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课程。”
三十五中的艺术教育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学校的育人文化,更是结合现在的社会背景、社会资源完成创新和发展。三十五中走的是一条校本化、区域化、全国化乃至国际化的课程道路。
人文课程: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
2017年,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回到三十五中,当老先生走进学校看到志成楼的时候,指着那个楼说:“我在这楼里上过课。”
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志成楼是三十五中校园的核心建筑。其实志成楼是1915年建的,1928年给了志成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前身)。原来这个楼在北京市西城区小口袋胡同,三十五中学在建新校区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脑力,把志成楼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从小口袋胡同搬到了新街口校区。
三十五中的校园里,还有一座宅院,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八道湾胡同的居所。同时学校还有一个包括邓萃英、张伯苓的15人团体,老师们私底下称他们为“建校天团”。可以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学校开设了三级人文课程,包括普惠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学校对人文课程的定位是,希望通过丰富、多元的普惠类课程来培养中国人;通过强大有力的拓展类课程,来打造中国学人;通过深厚、严谨的研究类课程,为培养中国的人文社科学者奠基。
“我们的人文教育要做什么?就是在每个孩子心里建一座志成楼,这里是他们出发的地方,是他们精神的襁褓。”学校鲁迅书院吴静瑾主任说,“普惠课程想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可以满世界飞。他们可以去鹦哥岭,去长白山做科技考察。在考察过程当中,他们除了怀有对科技、对自然的好奇,更应该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去支教,去哈尼山寨采访,不仅怀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更应该有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当他们飞到大洋彼岸去做交换生的时候,当他们走出中国去到世界各大名校的时候,他们心里不应该只有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对世界名校的向往,更应该有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自信和自豪。”
拓展类课程是什么?吴静瑾主任说,像四库文化入门、文学创作等就是学校人文教育的拓展类课程。面向对人文社会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们,给他们再搭一个台阶。这些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学习能力,有较为扎实的人文社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当然,他们还应该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我们拓展类课程想要达成的。还有一类课程,即研究类课程。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在学校两位博士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出现两个全国小院士的一等奖。“这个课程是要为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储备后备人才。”
国际合作项目课程: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也使得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三十五中国际合作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当中,学校也开始去研发更多课程。三十五中校长助理、国际部副校长吴昊介绍说:“三十五中在建立国际合作部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当时人很少,有16位老师和60个孩子,但是我们非常自信,因为我们是在三十五中这艘大船上。学校对国际合作项目课程的定位是学校的课改试验田,是新课程的孵化器,是优秀教师的研修基地。”
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学校做了将近7年的探索。在“研发”这个关键词上,重点做研究,如中外对比研究、中外课程的研究、中外文化的对比,以及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对比。现在,三十五中的孩子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够充分代表着中国人发声,这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孩子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吴昊副校长表示,作为一个教育者,能够在这样一个变革浪潮当中成为一个弄潮儿、搞事情的人,应该是幸运的,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一个人的胸怀,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就决定了这个人未来在社会、生活与生命当中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提到国际合作项目课程的初衷,王红军副校长说:“我希望用5~10年的时间去研发一套被国际认可的国际课程,让所有没有机会出国的孩子在國内也能感受到国外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指向的是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为此,王红军副校长撰写了《亮出国际教育的中国方案》,发在2018年7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
生涯与发展课程: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系统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引下,三十五中的生涯与发展教育引领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知行结合,志存高远。
在新高考背景下,很多学校为了学生能够选出适合他的六选三的学科来,做了很多生涯标准类的课程。三十五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董艳菊说:“到底什么才是生涯?生涯教育实际上就是引领学生,让他明白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此要去做一些准备,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在一些项目学习当中,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研修课程要跟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而不能跟学科分离,课堂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还应该在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学校对生涯教育的理解也是基于体验的。学生在体验当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可能了解了自己的特长,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课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去发现他的潜能,也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的单科,而是更多考虑孩子的一生发展。“生涯与发展课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选择高考的学科,我们更希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系统。”王红军副校长说,“我们要让孩子把高中所学和大学所选专业连接起来,把大学的专业和他未来赖以生存的职业连接起来,把他的职业和事业结合起来,和为民族做贡献的志业结合起来。”
三十五中的每一类课程在研发过程当中,都是从“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价值出发的,最后才造就了这样丰富的课程体系。“我们学校有这么多内容丰富的课程,一方面是让学生合理选课。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在选择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试错。然后不断地去调整工作,最终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王红军副校长说。
三十五中人一直在思考,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正如学校朱建民校长所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丰富的课程底蕴,三十五中才能够奠基每一个志成学子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素养,以及志存高远、知行结合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