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的变革及教育新特性的思考
2019-05-01王丽霞梁俊伟
王丽霞 梁俊伟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是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一经提出,在各行各业引发热议,继而引领变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结合“互联网+”可以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化教育服务、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使得以思想为核心驱动力的“知识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成为创造效益的核心,而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更新者和创造者,人力资本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探寻“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养这样的学生,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创新型人才。
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思考
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特质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它是针对自己如何思维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决定信念并指导行动。
“合理”,是符合正常认知和逻辑准则。“反思”,是指对过去行为和思考的再思考,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打破已有狭隘观念,找到冲突,积极寻求不同解释,形成新认知,是为了完善和超越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体现人文精神。它首先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逻辑理性”。其次,还需要独立自由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人不可能具备批判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疑问是思考的起点。因为有“疑”,所以感到困惑,认知冲突,进而继续深究。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问题意识”,不迷信惯性思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我推断”,而不是“我猜测”。它重视证据,以证据为依据。批判建立在证据之上。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更不是粗暴地“批斗”,而是“揚弃”,在谨慎反思的基础上丢弃和继承。
批判性思维具备以下的特质:追求开放超越、推崇独立自由、遵循逻辑理性、大胆提出疑问、批判有理有据。“批判性思维是大胆质疑而非愤世嫉俗,是思想开放而非举棋不定,是分析批判而非吹毛求疵。批判性的思考果断但不固执,评价但不苛责,有力但不武断[1]。”
2.创新性思维的定义及具体表现
创造性思维一般也叫创新思维,是思维中的智力品质。主要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建构新的认知模式并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进而提出具有人文精神、主动性、独特性和复杂性的思维过程[2]。
创新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具体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创造完整新发现、新发明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或结论、见解上有创新独到之处。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求异性、跳跃性等特点。
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是具体化,多角度、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问题和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思维,使理性认识系统化;(2)多向思维,将思维发散辐射;(3)侧向思维,借“他山之石”“攻玉”;(4)逆向思维,从反面想问题;(5)联想思维,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6)形象思维,艺术塑造生活中的现象。
“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可能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深度融合,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会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变化,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教育变革提供新的契机。
“互联网+”时代,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其践行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学”,将发生巨大变革,超越教师的“教”,成为主体。而学生“学”的变化,会使教育呈现出新的特性,创造新的契机。
1.践行的理论基础
一些著名学者提出的理论,在当下乃至未来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认为,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3]。”所以,未来教育首先要确立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4],它认可学习者的可发展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布鲁纳“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理论”指出,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当重复的知识性传递为人工智能所取代,学习者将盈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发现学习”,在探索中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2.学生“学”的变革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变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将出现两大主要特点:丰富化和综合化。信息网络的爆炸将带来新知识巨大的量上的增加。同时分科课程将向综合课程转变,学科间的交叉,会带来知识结构体系上的综合化。
(2)学习渠道。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将交织融合,建构起虚实结合的社会网络,拓宽学习渠道,打破时空局限。教育的供给方将多元化,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可以全天候学习。
(3)学习方式。虚实的社会空间不仅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也将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探究学习、泛在学习等,都将成为可能。
(4)和教师的关系。“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传统职能会被削弱。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授业”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通过“传道”“解惑”,更多地在道德情感上与学生建立关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人生的引路人。
3.教育新特性
未来“互联网+教育”,将走向多元化、差异化、人性化。此外,结合学生“学”的变化,它还将呈现出如下几点特性,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包容性。“互联网+”时代,本身是一个更加包容,宽容度更高的时代。它不仅允许、接受,甚而鼓励、提倡差异和个性,这种开明、包容形成的“场”,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2)选择性。无论是广泛的学习渠道、丰富的学习内容,还是多样的学习方式,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有所选择,也意味着有所放弃。特别是面对参差不齐的信息,在进行接受哪些内容的选择前,先进行合理思考、判断,无疑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参与。同时,易获得、丰富的材料,也为创新性思维提供了诸多素材和创设更多情境的可能。
(3)主动性。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新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更强调学习者本身的主动参与。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等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方式。
(4)交互性。如果说工业革命,使得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那信息革命,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尤其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脑力劳动。教师传统职能的削弱,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解放,教师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互动,及时予以学生反馈。而合作学习等方式,也使得学习者和学习者间多了更多的交流、讨论。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在这种互动中碰撞出火花。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创设了一定条件、提供了一定可能,教师要把握学生“学”的变革,明确教育呈现的新特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智慧,用人格引领人格,用思维碰撞思维,培养学生包容开明的态度、指导学生审慎合理地選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活跃热情的互动,培养新时代拥有独立人格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面向未来、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彼得·范西昂,都建颖,李琼.批判性思维:它是什么,为何重要[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7):10-27+41.
张晓芒.创新思维方法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63-69.
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布鲁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