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途径初探

2019-05-01张晓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技信息技术传统

张晓玉

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要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1.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教育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这份技术红利。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时代,如今人工智能时代业已到来。扫地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阿尔法狗(Alphago)等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浪潮。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都引发了巨大的教育变革。18世纪蒸汽技术的发明引发了学校课程的巨大变化,让科学学科正式进入学校课堂;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让教育在大众中得到普及。而20世纪的信息时代则让在线学习成为实体学习的重要补充。正如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指出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科技与教育的赛跑。当科技与教育并驾齐驱,或者教育比科技超前一点的时候,教育的脚步就会从容淡定。一旦科技的发展远远超过教育,家长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今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能否让他从容应对外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世界。”

2.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和实践方式。在经典的基础上重塑经典,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青少年喜欢并享受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语境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对文化经典进行设计并使之在民众中普及。比如故宫的文创产品,故宫是一个文物大宝库,但很多文物一直被收藏着,无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故宫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的文创产品“萌萌哒”系列,还有制作《皇帝的一天》的动画,描述明成祖朱棣带着墨镜唱RAP,用微信玩自拍,用QQ联系后宫和大臣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公众对故宫文化的热爱。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倚重信息技术的力量。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困难,即不认同或不接受采用技术手段來传播或传授传统文化。

很多学者推重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认为重视写意、气韵和留白的传统文化及文学意境无法通过生硬的技术手段传递出来;有的学者推重古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素朴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对现代技术的介入始终秉持怀疑的态度,没有勇气正视传统方式在现代教育场域中所遭遇的挑战,也没有看到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技术所限,无法发挥其本该发挥的影响力。试想,如果阿尔法狗能够战胜当今顶尖的围棋高手,谁敢肯定地说懂诗词、通音律的诗人机器人就不会出现呢?或许他们能够创作出超越人类的诗词作品也未可知。

二是实践上的困难,即支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但不知如何设计实施。

有的学校重金购入的信息技术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融合的方式过于浅近和表层化,只是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而无法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支撑。换言之,就是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的“深度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途径

1.作为教育教学辅助手段(技术型教学)

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相较于传统教学,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数字化的设备和工具,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以电子课件形式呈现的技术,包含PPT、视频、动画、音频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其主要功能在于直观展示,让学生有丰富的视听感受;二是以电子白板、Pad为代表的互动式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以3D眼镜等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复现情境,激发情感。

案例:VR——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的情感

VR技术的诞生是数字技术的一大突破,是集合多种领域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创建并让用户感受到原本只有在真实世界才会拥有的体验。“片片虚拟叶子被一阵虚拟的风吹到了虚拟的街道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否制造出来,都可以在电脑里生成模型”——这种虚拟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漫步在古人所处的情境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奴隶们在劳作时发出的“坎坎伐檀兮”的号子声,看到了“宗庙公室”前丛生的杂草,置身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真实的情感。

2.作为在线学习课程资源

这种学习模式有别于技术型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在线学习与在教室里的实体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在线课程(包括各种微视频学术课程等),为有特别需求和兴趣的学生提供实体学习之外的学习资源。近年来比较知名的可汗学院,每个月都为至少200个国家的上千万学生提供大规模的教学视频和互动学习资料库。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微课资源,即扫码的视频资料。比如《混合式学习》一书中大量的视频链接,任何手里有这本书的人都可以随时扫码收看到这些视频。

3.作为教育内容进入课程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将技术融入了现代学校课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古代科技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在北京市海淀区建构的四类传统文化课程中,有两类课程是与古代科技息息相关的,即学科渗透课程与传统技艺课程,前者主要涉及数、理、化等学科,重点涉及传统科技文化知识的层面;后者包括了琴棋书画、曲艺、传统体育、民俗工艺等,侧重于传统技能的研习。

这些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中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也会在各学科考题中有所体现。

北京市海淀区传统文化课题一直注重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融入古代科技内容,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案例。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黄华伟老师研发的初中物理《指尖上的传统科技》,选用学生熟悉的古代科技文化,比如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弩,还有郑和宝船、投石器、水车及益智玩具九连环、鲁班锁等,引导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及智慧,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传统科技文化。

4.作为课题研究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作为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辅助工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苏轼小课题研究就是现代技术辅助课题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学校将苏轼确定为2017年的主题,开发了苏轼主题课程。这是一个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综合性的主题课程群,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在英语、美术、音乐、体育、道德与法制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及儿童个性课程来实施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规定动作下的個性化学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开展了有关苏轼的小课题研究。其中比较亮眼的是六年级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语”“苏轼一生都去过哪些地方?走过的路线、距离和时间”“苏轼的朋友圈,他与欧阳修、朱熹、陆游、黄庭坚、王安石的关系是怎样的”等。这种用大数据分析的小课题研究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实施的。在文化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上,该学校一直秉承“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给儿童提供喜欢的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与经典相遇,其实是更好地传承中华精神”的教育理念,于是强大的诗词专业网站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站的搜索功能获得有关各个主题的大数据,用Office软件将原始数据进行排序,生成直观的条形统计图。

在这个案例中,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性手段,而是上升为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研究方法了。这是技术影响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现代技术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或许这些小学生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全面而深刻,但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利用网上资源研究的方式和手段。

今后重点探索方向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渗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基于数字技术来复现情境,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关注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的研发,包括传统文化微课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有更多选择;加强在线课程的反馈、评价及课程调整等配套资源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开展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努力普及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

猜你喜欢

科技信息技术传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科技助我来看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