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人文精神 立中国学人

2019-05-01吴静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志成社会科学鲁迅

吴静瑾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镌刻在三十五中图书馆——鲁迅书院的主墙上,启示着师生们学习先生的慈悲与大爱。“住”进鲁迅的家,我们以树人文精神、立中国学人为目标,着力构建具有志成特色的中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迈开了学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步伐。

回到原点,固本培元

“术必有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正是其“道”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人文精神之于学生个人,是其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于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于国家,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基础。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谋而合,更与增强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结合三十五中的育人目标,我们提出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人文精神:第一个层面是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与生命价值的追寻,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第二个层面是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和高远志向,找到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动力;第三个层面是文化传承,能够理解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科学精神;第四个层面是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人类胸怀。

2014年,学校成立鲁迅书院作为人文社科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管理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构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对此,我们形成以下共识:其一,从指导思想看,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学校“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以树立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其二,从课程内容看,当以民族传统、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涵养师生中国情怀,打造校园中国风格。其三,从课程结构看,应当是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学生多层面的需求,能够符合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人文素养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长力,能够和科技、艺术、体育、生涯教育等课程体系顺畅衔接。

北京三十五中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包含普惠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个层级,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完善两方面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设计。普惠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常规课堂、各类讲座、读书沙龙、信息素养培训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积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拓展课程通过选修课和专修课的形式展开,面向对人文社科有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我们研发了国学馆系列、八道湾系列、图书馆系列课程。研究课程主要包含课题研究和文学创作两部分,主要面向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科研素养和学术追求的学生。

三类课程之间并不是单纯的难度分级或者是受众分级,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课程之间有可能出现上升或下放的现象,这就是课程体系活力的表现。

回到原点思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具有三十五中特色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在每一个志成学子心中树立人文精神,把每一个志成学子培养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国人应有之风骨的中国学人。

渠清如许,为有活水

课程体系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源头活水。我们在开始建设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从教师资源、环境资源两方面着力,为课程体系打造源头“活水”。

1.“内挖外引”提升师资力量

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和关键是教师团队的建设,有了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程。根据课程体系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教师团队模型,于校内挖掘教研组力量,校外广聘合作专家,并借力校外专家团队提升校内教师团队,快速组建团队、提升质量、增强力量。其中,鲁迅书院研究员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中坚力量,基本为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具有相当的学术造诣。

校内教师团队还包括通过校内双向选择、聘任形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校内有志于参与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线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团队的组建工作依托各个教研组进行。教研组是校内教师天然的科研团队,书院和教研组的合作带来双赢的结果。

校外专家团队是通过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和社会组织等合作,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专家资源库。这个专家资源库使我们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与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一线直接对接,将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和学术前沿有效衔接,使整个体系并不仅仅局限或封闭在中学教育阶段,从而更趋科学化,更能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也使课程体系更加生态化,更具生命力。

为课程建设提供直接的师资支持外,校外专家团队还为校内教师团队提供系列的培训课程,提高校内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内外结合,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筑巢引凤”激活环境资源

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兄弟旧居,三套四合院中内置的志成国学馆,对三十五中这些极富冲击力而又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资源,很多人都评价说“得天独厚,无法复制”。如何用好这些天然的环境资源,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眼光和人文情怀。

三十五中高中部校园的中心位置坐落着志成楼。在新校园建设中,对志成楼的迁建和保护,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历史观和育人观,尊重历史、重视历史、懂得珍惜,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人文底蕴,也正是我们要通过课程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我们把学校历史作为最为鲜活生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发掘、设计,从李大钊、邓萃英、张伯苓等先贤初创志成到现在校园里每一天的生活,志成楼里楼外的故事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校园内八道湾胡同11号不仅是鲁迅先生秉笔“呐喊”的现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现场,而且是我们实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现场,是我们和历史、和先贤对话的现场,是志成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场。

紧邻八道湾胡同11号,学校以同一建筑风格建设了学校图书馆,命名为“鲁迅书院”。图书馆内“鲁迅是谁”的常设展览,从多个视角来描述鲁迅,让鲁迅以朴实的面像呈现在观众眼前,使来访者尤其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位更真实、更亲切的大先生。

三十五中学依托“中国鲁迅立人教育研究会” 对鲁迅“立人”教育思想进行深入、透彻、整体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教育“立德树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实施途经和示范性课程体系,推动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线装书申遗第一基地”设立在志成学馆,内设“线装书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华书画篆刻文化交流中心”,陈列有《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原大影印版)和各种新善本、再造善本。线装书申遗第一基地致力于“保护文化根基,傳承国书血脉”的伟大事业,我们将把基地建设成为西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建设成为基础教育传统文化课程的研发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甚至是全国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成果的传播基地。

在三十五中,历史资源被尊重、被盘活,成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教育资源,进而引来更多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们的“筑巢引凤”。

3.联手高校研发特色课程

2016年,三十五中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有效推动基础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

在合作中,我们借助北师大文学院语文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制定具有示范性和广谱性的基础教育人文社会校本课程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推进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拟为优秀学生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大学先修课程,拓展传统中学教学模式,进行大学与中学的无缝衔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双方共同打造一个推广文学、国学的社会传播平台,通过举办演出、研讨会、讲座、课程等社会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一木一石,聚沙成塔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精心地设计每一项活动、打磨每一节课堂,聚沙成塔,形成了三级课程体系,以厚重的底蕴、亲切的面孔和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加课程的“粘度”,沁入学生的内心。

鲁迅相关的课程是三十五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特色和品牌。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其作品教学能够为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鲁迅“立人思想”的主旨——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全面,正是我们人文教育的追求。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作品研读和人物研究还原“鲁迅是谁”,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引领学生主动走近鲁迅、感悟鲁迅、学习鲁迅。

1.普惠课程例说

普惠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国家课程,通过常规课堂、讲座、实践活动、沙龙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提升基本的人文素养。我们期望通过普惠课程奠基“中国人”,使学生拥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华文化充满热情,具备成为合格公民基本的人文素养,拥有悲悯的情怀和判断的能力。

在三级课程体系中,普惠课程最基础。因为基础,所以体量最大,受众面也最大,我们对其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也最高。

(1)鲁迅系列语文课

鲁迅是入选中学课本篇目最多的作家,且覆盖初高中各个年级,而我们又有得天独厚的八道湾胡同11号,因此,我们以鲁迅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初一至高三语文课本选用的鲁迅篇目,加上《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必读名著开展鲁迅名篇讲读和鲁迅专题课教学。

每个年级要围绕语文教材有步骤有重点地教学,从初一、初二的单篇启蒙到初二、初三的专题教学,再到高中的全本阅读,循序渐进。从情感体悟到理性思维,步步深入。

我们的课程设计不局限于完成语文学科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深读鲁迅,带领学生反观自我和当下,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反省自我和反思社会,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课程,引领学生认识一个更为全面也更为真实的鲁迅先生,能够更好地走近先生,理解先生的思想,传承先生的思想和情怀。

(2)志成大讲堂

“志成大讲堂”力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一批奋斗在教学一线、深受学生欢迎且底蕴深厚的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带领学生触摸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思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志成大讲堂”有的讲座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有的是为某一年级学生量身打造的,每月举行1~2次,无论是在提高师生个人人文素养方面还是在营造整个校园人文氛围方面都产生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3)立人讲坛

“立人讲坛”是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发扬传播的基地。“立人讲坛”活动不仅面向三十五中全体师生,还面向“鲁迅立人教育研究会”会员学校,和所有有志于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研究和传播的单位和个人。在众位鲁迅研究名家的带领下,我们在八道湾胡同11号,这个特殊的历史现场,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寻找今天的“立人”之路。

(4)志成人读书沙龙

“志成人读书沙龙”是鲁迅书院的传统活动课程,每个学期都有特别的主题,读书论坛春有“人间四月读书天”、冬有“围炉书话”,还有“走近先生”“走近四库全书”等专题活动。

2.拓展课程例说

拓展型课程面向对人文与社会科学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校本选修课、项目专修课等形式呈现。我们希望通过拓展型课程奠基新一代“中国学人”,使他们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拥有较为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更具有质疑的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鲁迅系列选修课

课程由鲁迅书院专职和兼职研究员承担,面向对鲁迅研究有兴趣,希望在语文课和日常阅读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和鲁迅思想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感知鲁迅“立人”思想,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围绕“鲁迅生活与创作”“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与中外文学”等方向开设系列课程,均以鲁迅命名。具体包括鲁迅阅读课、鲁迅创作课、鲁迅表演课、鲁迅游学课、鲁迅艺术课。

(2)跨学科传统文化选修课程

跨学科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是鲁迅书院聯合本校多个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研发的。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带领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学习,无疑是实现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跨学科思维的良好途径。

目前,本项目组成员来自高中部和国际部,覆盖语文、文综、外语、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生生的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我们打破常规课堂时空,对教学形式进行变革创新,把学科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自然的方式、以情境体验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真正实现文化“活”的传承。

(3)人文社科普及选修课程

人文社科普及选修课程由本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共同开设,面向高中部学生开设。我们选择普通高中课程中鲜有涉及或者涉及不深的学科,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开人文社科的众多领域。

在文学、历史等学科,我们开设了诸如“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唐宋笔记小说趣谈”“民国社会风尚”更有指向性的课程。而在大多数学生不太熟知的学科,我们开设了“图书馆学入门”“社会人自救指南”“统计学的前世今生”“经济学思维与方法”“电影艺术评析与影评撰写”等入门型课程。

课程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很多学生反映,这些课程不仅让他们看到了课本以外更广阔的人文社科的世界,而且对他们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4)项目学部专修课程

项目学部专修课程是为“六年一贯制”项目学部专门设计的课程。其课程难度介于一般选修课和研究类课程之间,师资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提供,每门课程配备授课教师和指导专家,依据项目学部学生实际进行设计。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有诗歌吟唱、北京民俗研究、文学创作、《论语》研读和社会学入门等。

“诗歌吟唱”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带学生走进更为深邃的传统文化的世界。当孩子们用尚显稚嫩的嗓音吟唱诗歌之时,诗歌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文学创作”课程的师生联合推出了校园刊物《斐偲文学》,一经面世,便一刊难求。学生从文学创作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更有对文学、对人生的真诚和执着。

3.研究课程例说

研究型课程是面向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科研素养和学术追求的学生,通过高品质课题和高品质创作的方式呈现。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型课程为新一代“中国学者”奠基,帮助他们更接近学科前沿、更靠拢学科核心,更加懂得人文社会科学之于国家民族的科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具备严谨的治学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鲁迅书院形成以学术兴趣和学术专长为纽带的学生学术团体,营造校园人文学术氛围。八道湾11号成为鲁迅书院研究型课程的重要主题,学生们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但传承和发扬了学校的历史文化,也开启了他们学术研究的大门。

“树人文精神,立中国学人”。我们通过三级课程的次第开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打开了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视野,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增添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学生对国家民族怀有“脉脉的温情”。

猜你喜欢

志成社会科学鲁迅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鲁迅,好可爱一爹
连志成:一心向战
鲁迅《自嘲》句
周志成:我们要从跟跑迈向领跑
天天都是感恩节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En bloc resection of semi-facet and lamina for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with epidural ah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