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与崔永元
2019-04-30驰子
驰子
●感染性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特指概念。但如果存在犯罪流行病和时尚流行病,那就一定会存在各种各样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效力的事物。
●有相当一部分广告经理认为,正是由于如今市场推广活动铺天盖地,口头传播信息反而成为唯一具有说服力的办法。
国外很多学者善于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一个观点,说明一种现象,比如《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这本书,主题3个字:引爆点;副题是:如何引发流行。
格拉德威尔把流行现象归因为3个: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们的多数朋友,可能是联系员介绍给我们的;我们遇到麻烦时,是内行人帮我们处理;我们得到的很多信息,是从推销员那儿来的。
那天,朋友领来一个陌生人,说是他哥们儿。我问他是怎么认识这位新朋友的。他费了很多口舌。原来,他是通过同学的同事认识的。他的同学和他同学的同事,大概就算这种联系人。联系人一多,我们认识的人就多,新认识的人会带给你一个新的界面,带你了解新的知识,熟悉新的关系,萌发新的动力,开启新的活法。我认识几位书法家协会会员,都是无意中通过谁的谁,谁的那谁认识的,拐了好几个弯儿。我很愿意看他们现场挥毫,自己回家也舞了几回,但不成样,就放弃了。试想,如果我有点儿底子,再有点儿毅力,再有点儿时间,几年后,怕也会加入书法家协会。再试想,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多,在某个节点上不就形成流行潮了吗?
内行就不用多说了,我只讲一件事。单位有一个很大的玻璃隔断,重新装修时,我搞不明白如何移除这个脆脆的、弄不好极易伤人的家伙。人家装修工有办法,在玻璃两面贴上胶带,再用锤子砸。玻璃碎了,因有胶布约束着,还在框子里,并没碎满地,这时装修工再一片一片地处理,既省力又安全了。
联系人带我们进入,内行让我们熟悉,那推销员呢?
对推销员,我觉得作者指的既是生物性的人,是狭义的,同时也是广义的,广播电视里的广告、产品宣传单、熟人推荐,都在推销员范畴。
有一天,我看电视播放的一部纪录片,一个转瞬即逝的画面中,一个小玩意吸引了我,是一个玩偶式小玩具,巴掌大,扳动玩偶的小脑袋瓜儿,玩具会像川剧变脸似的变出三张脸。我去网店一查,果然有卖这么个玩意的,便给外孙女买了一个,小宝贝儿很喜欢,爱不释手。
当然,仅有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条件才能引起风行。这三种人是不可或缺的,用学术语言说,是充分条件。其他是必要条件。多個条件是如何相互勾连、相互影响、相互冲撞、相互抬升,进而引发风行的,今天的小文无法尽述,需要看完这本书才能明白。
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时间是2009年,原文书出版是2002年。我之所以特意交待这两个时间,意思是新千年之初,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网络也很不发达,这就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字显得挺老,即,他写这本书时的时代还不是网络时代,他没有解释网络时代引爆点是什么和“如何引发流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他把原理给讲透了。
广义地看,崔永元举报影视界的猫儿腻,引发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也是一种风行。其中不乏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的影子。实际上,崔永元是三者兼具。他是我们的联系人;他了解和熟悉那些猫儿腻,是内行;他向全社会广而告之,是推销员。这才在去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现象级案例。
只是,我们不能遗忘网络,它也是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且作用极大。由此似乎可以说,有了崔永元这种人,有了网络,流行的东西肯定会比过去要多。去年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很多事,比如乘客抢夺方向盘等,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焦点,其过程莫不是遵循着书中所阐述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