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9-04-30陆祝广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4期

陆祝广

【摘 要】目的:研究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 年2月在我院接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患儿150例患儿纳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其实施的诊断方法途径不同,将其均等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实验组。对照组以血常规方式行诊断,观察组以全血C反应蛋白方式行诊断,实验组以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行诊断。将患者诊断效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诊断的阳性率为56%,观察组诊断的阳性率58%,实验组诊断的阳性率为76%,实验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P< 0.05)。结论:对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诊断来说,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比其各自单独使用有 着更佳的效果,对于临床诊断正确率的提高有着更加显著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4-03-095-01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在我国,该种疾病主要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主要是由于患儿受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致。临床研究显示,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 病发病反复发病,临床诊疗有一定难度[1]。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因素,只有确诊才能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 反应蛋白检测均是临床上常见的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方法,但其单独检测诊断的阳性率有待提高,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漏诊,为提高患者阳性诊断率,本研究选取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在儿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150例在本院接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根据对其实施的诊断方法途径的不同,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实验组。对照组内男性与女性患儿比例为24:26,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15岁,平均为(8.26±1.12)岁,疾病类型:肺炎11例、肠炎9例、脑膜炎10例、泌尿系统疾病7例、其他13例;观察组内男性与女性患 比例为25:25,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14岁,平均为(8.66±1.32)岁,疾病类型:肺炎12例、肠炎10例、脑膜炎8例、泌尿系统疾病8例、其他12例;实验组内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6:24,年龄最小为3 岁,最大为15岁,平均年龄为(8.69±1.13)岁,疾病类型: 肺炎10例、肠炎11例、脑膜炎9例、泌尿系统疾病10例、其他 10例。所选取的150例患儿家长对此次研究的内容均知情且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以血常规方式诊断,在患儿空腹情况下抽取2mL静脉血液,取一抗凝管,将EDTA-K2与血液混合,低温保存,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组以全血C反应蛋白方式行诊断,通过全自动特定蛋白仪对患儿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查。实验组以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血常规检验标准:白细胞数≥12×109/L为阳性;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标准:C反应蛋白浓度≥3mg/L为阳性[2]。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的计数结果与计量结果均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结果以卡方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意义以P进行检验,当P< 0.05,统计学意义显著。

2 结果

对照组诊断的阳性率为56%(28例),观察组诊断的阳性率58%(29例),实验组诊断的阳性率为78%(39例)。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X2=5.4726,P=0.019;将实验组与观察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X2=4.5956,P=0.032,提示实验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儿童群体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主要是由于患儿受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致的[3],由于发病有着反复性,因此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难度,众所周知,诊断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均是临床上常见的诊断儿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方法。血常规检查是指对患者静脉血进行检验,通过观察并统计患者的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进而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临床上,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RBC(红细胞计数)、PLT(血小板)、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 以及白细胞计数。血液常规检查所用指标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患者身体有着较敏感的反应,临床上常用此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4]。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儿童机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因此行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正常分布宽度较大,若某患儿白细胞基数较低,发生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后即便白细胞计数上升但仍未超出正常范围,因此可能对临床诊断病情造成一定困难。此外,血常规检验结果易受标本采集温度、发病时间、非抗生素类药物、机体免疫功能等多因素影响,提示若仅依据血常规检验结果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病情则将具有较高误诊、漏诊几率,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注意。

全血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合成获得,主要是对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验,是医生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一种办法,C反应蛋白是当 体受到外界感染及损伤时,血浆分泌的一种蛋白质,一般在组织损伤后6~8?倧?小时就可上升。上升幅度可达正常值的20~500倍[5]。研究表明,由于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不会受到年龄、用药等因素干扰,机体发生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初期即表现出迅速上升的C反应蛋白水平,因此相较于血常规检验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同时能够尽早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提供有力依据。此外,细菌感染可通过影响细胞外部,分离细胞膜时导致胆碱磷酸分子显露并刺激机体大量产生CRP,而病毒感染者则不会改变CRP水平,因此通过疑似感染性疾病者CRP水平变化情况对鉴别疾病类型具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部分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在发病后若仅单一根据CRP水平仍将可能导致疾病误诊、漏诊,因此有学者认为若行CRP、血常规联合检验,通过二者联合检验情况或可达到更为客观的疾病诊断结果。本次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选取150例 患儿将其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实验组三个组别,并分别通过血常规检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进行诊断以形成对比,将患儿检验的临床阳性率作为观察指标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诊断来说,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比其各自单独使用有着更佳的效果,对于临床诊断正确率的提高有着更加显著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阮开 龙. 探讨全 血C反应蛋 白与 血常规中 白细胞计数联合检 验在 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 用医药, 2015,

13(23):51-52.

[2]李李 青. 全 血C反应蛋 白与 血常规联合检验在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17(16):2446- 2447.

[3]孙晓华. 全 血C反应蛋 白与 血常规联合检验在 儿科细菌性感 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 用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 用, 2016, 10(13):43-44.

[4]何新 民. 全 血C反应蛋 白与 血常规联合检验在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 2016, 35(17):110- 111.

[5]陈学坤.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行行全 血C反应蛋 白与 血常规 联合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卫 生标准管理理, 2016, 7(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