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探究

2019-04-30杨春赋

文理导航 2019年1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杨春赋

【摘 要】在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占据了中心地位,如何贯彻课程标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很有讲究。本文略选其中的实践活动、多重比较以及尺度转换,分别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一一对应,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拥有专业知识,也要身怀综合素养,因此,各学科教学也在进行相应的教学变革。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而“基本理念”的四条均与核心素养有关,可见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为在教学中切实贯彻课标要求,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落实到位,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能培养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效教法,在多种殊途同归的方式方法中,现选择实践活动、多重比较及转换尺度三种方法、思维,分别对应人地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进行论述。

一、增加实践活动,促进人地观念形成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线索,形成人地协调观的人,能够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具有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一般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都渴望接触外界,但高中学习比较紧张,没时间也少有机会。于是,地理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活动,以预习、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将活动与教材联系起来,一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二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室外真实世界的地理探究中,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将人与自然有机关联,使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自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习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实践活动,即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并搜集广西贵港市的水资源状况,探求水资源存在哪些问题,试思考解决方案。由于需要学生实地走访,无法找人脉寻找相关资料或使用各种媒介搜集材料等,所以我提前一周就进行了布置。在导入环节后,我便让学生简单展示了结果,为后面的交流做好铺垫;然后,在贯穿整节课的三个案例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加深对“人水和谐”的理解;最后拓展延伸时,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与调查结果结合思考,写一篇主题为“人水和谐”的小论文,巩固学生对水资源与人类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知识的领会,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二、借助多重比较,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学习地理过程中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区域加以认识的方法,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各有特点,是这种认知方式的前提,学生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既能够细化每一区域的地理知识,又可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在发展状况和原因的追究中,提升自己的地理认知能力。区域比较教学,有的容易,有的也并不简单,教材中有区域认知比较明显的内容,如必修二的大部分章节,教学时自然会将比较法作为重点教法之一,但有些区域认知比较隐晦,教学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需要考虑得多一些:首先,要不断联系旧知,曾经有哪些学过的区域知识与新内容有关系,有多大的比较价值,用什么方法比才能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突出自己预期的能力目标,越学到后面,可比较的内容就越多,怎样从中选出典型而有效的比较材料等,这些都很考验教师的水平。

学习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顾名便可确定教学目标之一的技能为“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法”,进一步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商品谷物农业”,教学时,我调整了顺序,开始先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美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以及“美国气候示意图”和“中国气候示意图”,提醒他们比较两国农业区的地形、气候条件的异同,接着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美国农业区与东亚的主要粮食作物;然后再读图3.14(教材中),并复习中美两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推论农业的一般规律,在自学案例三后,对美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特点进行归纳,最后合作交流中美两国农业生产产生区位差异的原因;在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将范围缩小在国内,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并进行区位因素的原因分析。经此一课,学生在学习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便可举一反三,迅速提升自己的区域认知水平。

三、利用尺度转换,推动综合思维发展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性之一,既然学科内容是综合性的,学生学习的思维也必须具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思维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看待地理现象及其演变,作为地理学核心概念的尺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到全球性,小到地方性,尺度能帮助学生易于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也能推演时间变化过程中地理现象的蜕变,还能使学生观察到不同角度下细节与问题的差异……。因此,转换尺度,即将在一种尺度上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其他尺度上,意味着学生的认识会更全面,推动其综合思维的发展。

在教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移动是教学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首先假设在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图示法,画出三圈环流的变式图引导学生理解,紧接着再考虑地球公转的状态下,三圈环流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结合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地理因素,探究更为复杂的大气环流情形,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深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是有法可循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的变更以及自己擅长的风格,遵循教学原则进行不断的教学探索与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教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值得教師活到老、学到老、探究到老。

【参考文献】

[1]夏晓凤.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以湘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陈晏琦.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3]李兴璐.尺度转换在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的策略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