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19-04-30刘京平
刘京平
“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艺术传统中,诗和画总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随形,诗情与画意常常是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不少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留白手法,取得了特别的审美效果。
白居易是大家公认的留白高手,他的《琵琶行》堪称留白的巅峰之作。在琵琶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读者仿佛化身诗人去感受着琵琶女汩汩流动的哀婉之情,感受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的震颤。“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乐曲演奏过程之中短暂的“无”,使音乐和情感实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看似“无声”的“无”中生出整首乐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有”。短暂的空白仿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予我们的那种缥缈悠远的感觉。短暂的余韵徐歇之后,积蓄的力量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轰然爆发出来,随即戛然而止。此时唯有留白的“江心秋月白”冷寂無声,听众还深深地沉浸在乐曲营造的美妙世界里。
白居易在此诗中直接抒发内心情怀的句子很少,但诗人那绵绵浩荡的怨悱心潮,正是在琵琶女手翻弦飞的音符跳跃之间、旋律流转背后汹涌澎湃着。即使在乐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诗人内心里何尝一刻暂息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潮涨潮落?
如刘商的《行营即事》也是留白的杰作:“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场面,而是选取“将军夸剑”这一细节,通过描写将军炫耀自己的宝剑又杀了多少多少人,自己又荣膺了多少多少功名这一生活场景,控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惨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又如许浑《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诗人不动声色,纯用白描手法,采用纯客观的叙事,不发任何议论。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予以无声的谴责。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此诗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怀、字字真情,景中寓情,言外见意。首句石头城的地形之险见于言外。用“故”“空”唤起沧桑怅惘、苍莽悲凉的吊古意识。“潮”水拍打着“空城”不见回应,方知昔日的车水马龙、纸醉金迷已不再,只好惆怅地“寂寞回”,凄凉的潮声恰似失落的叹息。物是人非,曾经的六朝金粉已随滔滔长江水流走,巨大的时空反差冰冷无情。三四句以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兴亡的见证,抒发更为深沉的感慨。只有那一轮明月,照常从“淮水东边”升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过来看一眼废墟遗迹。诗人未涉及城内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而是把石头城放到四周沉寂的群山中,放在城外带凉意的潮声中,放到朦胧的月夜中,以“空城”凸显曾经历史在这里留下的巨大“空白”。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的慨叹,无一物不传递出沧海桑田的深沉感伤,读来悲凉之气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