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
2019-04-30李鲲
李 鲲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大连 116200)
瑞芬太尼是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诱导药物,其麻醉效果好,但患者在麻醉后通常会出现痛觉过敏、剂量依赖性躁动和疼痛等问题,对其在临床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1]。地佐辛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镇痛药物,针对瑞芬太尼符合麻醉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地佐辛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2]。我院现对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作出了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用药方式的不同,进行了优劣势的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地佐辛麻醉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肌注组与静脉组,每组50例。肌注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2.5±8.3)岁;BMI 20.2~26.3 kg/m2,平均(23.1±3.7)kg/m2;ASA分级Ⅰ级23例,Ⅱ级27例。静脉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2±8.7)岁;BMI 19.7~26.0 kg/m2,平均(22.7±4.0)kg/m2;ASA分级Ⅰ级20例,Ⅱ级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BMI指数和ASA分级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30 min给予0.05 mg/kg咪达唑仑和1.0 mg盐酸戊乙奎醚肌注。在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常规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滴注8 mL/(kg·h)乳酸钠林格氏液。采用静脉注射0.05 mg/kg咪达唑仑+1.5 mg/kg异丙酚+2 μg/kg瑞芬太尼+0.15 mg/kg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并给予机械通气,通气的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两升,通气的频率设定为每分钟15次,要保证患者的PETCO2水平在35~45 mm Hg。静脉滴注0.25 μg/(kg·min)瑞芬太尼作为麻醉维持,并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术中根据其麻醉需要调整输注速率。另外还应当给予0.03 mg/kg顺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10 mg/(kg·h)异丙酚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吞咽反射恢复后,SpO2在95%以上,即可拔管。肌内注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的30 min可给予地佐辛0.25 mg/kg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地佐辛0.25 mg/k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术后1 h镇痛评分和术后1 h镇静评分[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 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其半衰期短,无蓄积,起效快,清除速度快等优势,能让麻醉患者术后早期苏醒。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血药的浓度降低速度快,容易造成患者伤口的剧烈疼痛,而疼痛又会引发患者苏醒期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所以要加强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的管理,这也是提高该药物麻醉效果的关键点之一[4]。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分,±s)
分组 例数 拔管时间 苏醒时间 自主呼吸时间 镇痛评分 镇静评分肌注组 50 8.17±2.88 7.08±2.69 6.15±1.27 2.65±0.96 23.86±0.83静脉组 50 10.86±3.51 9.21±3.03 8.12±1.50 2.30±0.75 3.54±0.5 t 4.18 3.71 8.12 2.03 2.31 P 0.00 0.00 0.00 0.04 0.02
地佐辛是一种k受体激动剂,在手术麻醉中广泛运用,其镇痛效果强,同时还能对μ受体产生拮抗作用,成瘾性小[5]。但目前对其注射方式的选择优劣性并无理论依据[6]。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作出了探讨。结果我们发现,相比静脉注射患者,肌内注射患者所需要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均相对较短,同时肌内注射患者在术后1 h的针痛评分与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静脉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说明采用肌内注射地佐辛的方法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的效果可靠。
综上所述,地佐辛能够有效缓解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出现的疼痛、躁动和不安等情绪,同时采用肌注方式效果更佳,还能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