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2019-04-29杨杨闫佩
杨杨 闫佩
【摘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之重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已逐步走出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之提升,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形成了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师关注之重点,也是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不言而喻,阅读教学极其重要,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使之在文本阅读中生发感悟,得到情感熏陶。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正处于叛逆期,思想波动较大,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获取精神养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观念,促其更好成长。笔者将结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促使人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一个人只有对某个知识抱有兴趣,才能主动去钻研它,获得事半功倍之学习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殿堂,教师需要想办法激发其阅读学习兴趣,以让学生主动求知。如何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认为,教师可从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激趣手段来吸引他们关注知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刚从小学走入初中,爱玩爱闹的习惯还未改变,教师可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关注阅读文本,并深入分析文本,获取相关知识。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分组来让学生表演,看看哪个组对于故事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把握得最到位。如此,学生的兴趣大增,为了完成好表演,会认真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想象与夸张等艺术手法,并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二、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思考与质疑才能具备深入学习的动力,也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探究意识还较为不足,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而如何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则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课文,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的设问需具针对性,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文本。如在《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针对文章的创作手法进行设问,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的创作手法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如教师可提问:“作者在《春》这篇文章中刻画了几幅春景图?请找出文中的相应语段,并分析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如此教学,能够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理清学习的思路,教师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微课,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现代教育环境下,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得以广泛应用,且成效显著。微课具有图文音像并重之特点,能够实现文字文本的图像化呈现,提高教学的生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实现高效教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反映的是历史人物,或者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历史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则可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历史素材并制作成微课,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资料的补充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歌颂的是白求恩这位历史人物,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不太了解,自然难以理解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对此,教师可利用微课,播放二战史料以及白求恩在抗战一线工作的视频,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增强情感共鸣,进而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四、对比阅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这是由于单一的文本阅读往往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且文本精读也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探究海量知识的需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引入多个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比较研究来发现各文本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以郑振铎的《猫》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叙事手法以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入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体裁、叙事结构、抒情、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针对七年级语文阅讀教学,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以及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实现高效教学,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思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 :35.
[2]朱云鹏.初中语文阅读“主问题”设计及运行探讨[J].现代语文,2017,(10)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