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问题研究
2019-04-29段惠芳马清王海丰李妮妮
段惠芳 马清 王海丰 李妮妮
【摘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特产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建设性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高校 留学生教育
2013年,习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非大陆,涉及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中东、中东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这些沿线地区的大学成为我们合作与交流的选择对象。“一带一路”战略让沿线更多的国家有机会了解和认识中国,必然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教育与合作。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琼留学生人数增多,带动了文化的交流。留学生教育作为海南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起源于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法》,目前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众说纷纭,得到广大学者共识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提出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W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在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人为因素成为大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这种局面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关注,呼吁各种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性。它以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保存下来:口传心授和代代相传,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活态性、独特性的基本特征。
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中国海域管辖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尚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儋州小调、黎锦、南海航道更路经、海南方言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贴近群众、而且实用性和科学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普及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留学生教育的基本价值
丰富教育手段和方法。高校留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理论知识灌输,教育者通过口头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采用理论讲解和教授的方法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爱上汉语和中国文化。但是单纯的理论灌输会使知识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对所学知识产生排斥,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倘若在向留学生授课过程中有效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加强,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譬如在讲授一带一路时,抓住留学生的兴趣点,展示海南更路经中反映海南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事迹,以此来说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2.增强教育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实现高效留学生教育的社会目标。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富布莱特指出:“传播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去影响其他国家的下一代,对世界格局的作用要远远胜过军事和外交上的作用。”规模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是培养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群体,向这一群体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形象、解读中国政策,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亚非拉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进而树立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有利于提升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秉承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高校留学生的目标是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作用。来华留学生数量多,兴趣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留学生自由发展,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教育教学创造更多体验性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情境的优化,增强教育效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提升教育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结构、文化情结和价值取向,使我们一见如故,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融合感,从而产生也灵上的共鸣”。对于海南高校的留学生來说,海南人民在新年、端午节、黎族三月三等重大节日具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传递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向留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助于留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风俗习惯和社会思想。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多个领域,是各个学科交叉的体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肃然起敬。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各具特色。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指标,也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如何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让他们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高校承载着本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风向标,留学生接受和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时代所赋予的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也就落到了高校的肩上,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留学生群体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入,既可以是在留学生教育的理论知识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在实践活动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留学生教育相互融合。前期的海南高校留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你知道中国或海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吗"问题的回答,只有3.3%的学生回答教师在课堂上曾经提及过。在问题“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是否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内容”的回答中,0.5%的学生表示“是”,对于“您平时是否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几乎没有教师回答“是的,经常”,有10%的教师回答“是的,偶尔”,绝大多数从事留学生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注重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从学生和教师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高校留学生教育中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运用。
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中国。承担高校留学生教育任务的教师,如果思想和行动上不会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在高校留学生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其次,留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认识不足。随着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大,其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并且在海南部分学校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但他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海南的非遗知之甚少。再次,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掌握不足。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政府和相关媒体单位宣传力度不够,高校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基本尚未接受相关方面的培训,也没有组成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他们不了解非遗具备的独特价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留学生教育之间的联系。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1.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选择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辅助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増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对于来琼的留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海南特色的非遗内容,如南海航道更路经、黎锦、儋州小调等,有利于增进对海南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如果在高校留学生教育中穿插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授给学生更多关于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让枯燥的语言内容更加生动、文化课更加形象,易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留学生育之间的联系。
2.提升融入主导者的非遗素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首先必须提升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水平。目前高校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一定的认识。高校教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通过网络、学校图书馆甚至是亲身实践等途径,获得丰富的知识,才能自然流畅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留学生教育,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己主动学习非遗知识以外,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師的相关系统性的培训和进修,为他们学习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供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3.
[2]王水维,许苏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德育功能[J].江苏高教,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