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成都草堂诗中的家园建构

2019-04-29曹晔

文史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杜甫

曹晔

摘   要:唐代诗人杜甫具有高度的诗礼文化自觉。他的成都草堂诗,用诗歌来言说自己在成都的居游体验。成都草堂作为杜甫避乱的隐匿之所,为其提供了求索人伦世界的宝贵瞬间。成都草堂也因此成为后人纪念杜甫的朝圣之地。

关键词:杜甫;成都草堂;家园建构;诗礼文化

杜甫(712—770)是中国诗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与唐代诗礼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他一生创作了1500余首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切的现实思考,故有“诗史”之称。杜甫生活在王朝由盛转衰之期。其时,国运衰颓,民生凋敝,儒学地位摇摇欲坠,礼乐文明走向衰退,亟待重构。

从传统中国伦理精神的角度来看,儒家先贤建构起了以“仁”为基准,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作为一切人伦关系的结构坐标。人伦道德规范的建立,是礼乐文明最重要的元素。饱读圣贤书的士人阶层,都必须依循“礼”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社会互动。其中,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是士人阶层在社会互动时的主要语言形式。

杜氏一族代有闻人,在仕宦、文学等各层面均竭力彰显。杜甫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云:“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1]苏颋在《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中谈到杜氏先祖“世世冠族”,“皆文学俊异,无殒厥德”。[2]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写道:“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3]因此,即便如今我們无法窥见杜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与处世方法,但家风渐渍的现实使杜氏家族成员世代以儒业作为职业取向,以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处世的准则,这一点是肯定的。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诗坛上的“文章四友”之一。杜甫亦以“吾祖诗冠古”[4]而感到自豪。他还向其子灌输了“诗是吾家事”[5]的教育理念。这种对于家族诗群的有序建构,促使杜甫自觉践履敦伦睦族理念。正因为自幼受到诗礼文化的熏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杜甫能够主动承担起以诗歌来建构“人传世上情”[6]的重任。杜甫宦途失意。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性情和时空环境有关。在“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7]的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中,他发出了“吾道竟何之”[8]的感叹。他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9]句,道出的正是诗人对离散的亲人的强烈思念。“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10]的经历则使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生活。故而有研究者称杜甫为“家庭诗人”。[11]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入蜀,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其《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12]这说明杜甫在成都生活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他在成都的居所位处西郭外、浣花溪畔的草堂。据统计,他在草堂时期创作了二百七十一首诗,占整个诗歌创作的百分之二十左右。[13]可以说,寓居成都草堂的这段时间,是杜甫人生中的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他的草堂诗反映的是一部游子回归家庭、重建家园的生活史。

作为传统儒者,杜甫的草堂诗作寄寓着他对仕途浮沉的感怀与对家庭人伦的理解。《寄题江外草堂》云: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亭台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惟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14]

这首诗是他在梓州时寄怀成都草堂而作,记录了他对草堂这一居停之所进行规划、营建与享受美好时光的片断。一、二联写自己不愿受到拘束而性喜山水,这也影响到他的嗜酒之癖和建屋选址。三、四联写因时逢战乱而避走蜀地,且因病无力大兴土木,只能就近选址营建简陋茅舍。房屋的面积从最初的1亩地逐渐扩展开来。五、六联写草堂始建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完工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耗时两年多左右的时间;由于财力所限,故而只能保证房屋坚固,无法追求美观。末了写房屋随地形高下和自然风景而未作修饰,平日生活里的杜甫也只有好友与妻子相伴,以垂钓消遣为乐。

可以说,成都草堂凝聚着杜甫治家的理想仪轨与现实调适。传统中国的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系统。就杜甫而言,长期的战乱使他在父亲、丈夫、兄长这些角色中对义务的履行并不到位,有时甚至是缺失的。例如,他在长安时所作的《一百五日夜对月》中,谈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15]的无奈。又如他与妻儿长期分居两地。在《月夜》一诗中,他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16]他也时常记挂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在多首诗中都流露出因兵荒马乱,道路不通而骨肉分离的伤感。《遣兴》云:“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17]《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云:“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18]因此,成都草堂的数年安定生活使杜甫享受到人伦世界中的片刻宁静与重要家庭成员的团聚时光。

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角度来看,杜甫举家赴蜀落脚的原因并非仅是喜爱成都浣花溪畔的景致。在人伦关系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日常生活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唐书》云:“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19]可以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依附于蜀地身居官位的至交好友能够给漂移不定的杜甫带来安全感,这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帮助。

杜甫初入蜀时,暂居于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中。《酬高使君相赠》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20]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看似寄托了诗人在寺院里居住时的寄人篱下之感。不过,如果我们翻检史料,就会发现,这座寺院其实“极宏丽”,寺僧“履空居其中,杜员外居处偪近,常恣游焉”。[21]除此之外,杜甫还得到一些故人和附近邻居的接济。第二年春天,他在城西的浣花溪畔的一块赠地上开始营建自己的房屋。《卜居》云: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22]

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草堂风水位置颇佳的得意。他在蜀地的亲友圈为草堂的营建提供了不少帮助。从资金方面来说,就有表弟王十五司马“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23]。杜甫还从诸色友人手中觅得了桃、绵竹、桤木、松树、果树等种于草堂四周。他在《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中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24]《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则云:“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25]《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亦云:“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26]《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又云:“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27]《诣徐卿觅果栽》还云:“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28]除此之外,杜甫还向友人讨来了瓷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云:“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29]从诗句的语气来看,这些求乞之事是极为直接的,由此可以看出杜甫与这些友人之间的感情应是可以依赖的。这充分展现出儒家所倡导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精神。

作为一家之主,杜甫对所受“幼子饿已卒”的不幸打击甚大,常自责“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30]。可以说,经济基础是维持门户的必要保证。当“入门依旧四壁空”,看到“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他只能无奈以对。[31]父慈子孝本是儒家倡导的家庭礼仪的一个重要面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农作,为家庭提供生活必需的农产品。[32]此外,他也享受与家庭成员相处的天伦之乐。《江村》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33]《进艇》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34]他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于严武幕中所作的《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诗,提到“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35],反映出成都草堂的家庭生活加强了家庭成员彼此的关爱。

他的休闲生活还有“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36]。此外,与杜家为邻的还有同样“爱酒”和“能诗”的退隐官员[37]和“园收芋栗不全贫”的隐士朱山人[38]。杜甫的多首诗谈到他与邻居们的往来走动。《过南邻朱山人水亭》云:“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39]《寒食》云:“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40]可见浣花溪畔民风颇淳,人情极浓。杜甫在草堂中往往以酒会友。《客至》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41]至友严武还派人送给杜甫一瓶青城山道士所酿的乳酒,杜甫在收到后即刻“洗盏开尝对马军”[42],与送酒之人一同品尝。此外,他还用自种的果蔬宴客。《有客》云:“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43]是诗既传达了用园中果蔬招待客人的讯息,也流露出对儿辈知待客之礼的欣慰之情。

当然,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草堂这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之中。他积极会友,游走于成都名流的交流圈中。从地理环境来看,成都这个地方充满了活力。杜甫在《成都府》中就赞叹“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44]这里不仅有“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45]的世交故人与杜甫来往走动,更多的是来自于名宦和画家的相互交游唱和。例如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冬天,彭州新任刺史王抡携酒至草堂,蜀州刺史高适亦同到。杜甫在诗中写到二友曾有“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之举,希望他们此番能够“须成一醉习池回”。[46]他的画家友人韦偃曾在上元元年的秋天离开蜀地,临行前特来草堂与杜甫辞别,并在草堂壁上画了两匹骏马。杜甫寄诗云:“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47],表达出对于同道之人的相知相惜。

当然,杜甫的成都草堂诗不仅有对家人亲友的关怀,还有推己及人,关注民瘼的人文情怀。例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自己的陋室被毁而备感无奈,并由此延伸到对天下生民的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8]又如《枯椶》一诗写道:“蜀门多椶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49]这首诗以椶树喻百姓,认为当时军兴赋繁,民不聊生。由于他的一些至交故友是任官之人,这为杜甫能够获悉前方战况的最新进展,并建言献策创造了很多机会。他心系王朝国祚的安危,关注朝中群臣能否给天子提出安邦之良策来平定安史之乱。《建都十二韵》云:“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50]他听闻兵部尚书王思礼将出镇并州,期待他能够平定安史之乱。《散愁二首》(其二)云:“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51]他也赞赏好友严武的雄才大略,将他出任成都尹比为“廉颇出将频”[52]。在廣德二年,杜甫寄诗希望严武能够在“已收滴博云间戍”的基础上,“欲夺蓬婆雪外城”。[5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爱国忧民的品质并非是以一种无病呻吟之姿蕴含于诗作之中,而是在实践层面上去指陈时弊,匡时济世。

总而言之,杜甫创作的成都草堂诗,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精神本质,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谈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杜甫接承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既心忧天下国家大事,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履一位饱读儒学经典的士人所应坚守的礼仪轨范。他通过对人伦精神生活化的理解与现实考量,将家国一体的观念融入其中,以解决在千里逃难过程中的精神困顿问题。杜甫成都草堂诗中的家园建构,既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一个写照,亦对当代中国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载(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之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29页。以下引用杜诗及文,仅注书名、卷数及页数。

[2]胡可先:《杜甫叔父杜并墓志铭笺证》,《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

[3]杜甫:《进雕赋表》,《杜诗详注》卷之二十四,第2172页。

[4]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67页。

[5][6]杜甫:《宗武生日》,《杜诗详注》卷之十七,第1477页,第1477—1478页。

[7][50]杜甫:《建都十二韵》,《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75页,第775页。

[8]杜甫:《秦州杂诗》(其四),《杜诗详注》卷之七,第575页。

[9]杜甫:《春望》,《杜诗详注》卷之四,第320页。

[10]杜甫:《逃难》,《杜诗详注》卷之二十三,第2073页。

[11]由毓淼:《杜甫及其诗研究》,载由毓淼等著《杜甫和他的诗》上册,臺湾学生书局(台北)1971年版,第17页。

[12]杜甫:《去蜀》,《杜诗详注》卷之十四,第1217页。

[13]李谊注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4]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杜诗详注》卷之十二,第1013—1014页。

[15]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杜诗详注》卷之四,第324页。

[16]杜甫:《月夜》,《杜诗详注》卷之四,第309页。

[17]杜甫:《遣兴》,《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50页。

[18]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29页。

[1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7—5738页。

[20]杜甫:《酬高使君相赠》,《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27页。

[21](宋)《成都记》,载王文才、王炎编著《蜀志类钞》,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173页。

[22]杜甫:《卜居》,《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29页。

[23]杜甫:《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0页。

[24]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1页。

[25]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2页。

[26]杜甫:《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2—733页。

[27]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3页。

[28]杜甫:《诣徐卿觅果栽》,《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4页。

[29]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4页。

[30]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诗详注》卷之四,第272页。

[31]杜甫:《百忧集行》,《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43页。

[32]杜甫:《为农》,《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39页。

[33]杜甫:《江村》,《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46页。

[34]杜甫:《进艇》,《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19页。

[35]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杜诗详注》卷之十四,第1179页。

[36]杜甫:《西郊》,《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80页。

[37]杜甫:《北邻》,《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59页。

[38]杜甫:《南邻》,《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60页。

[39]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62页。

[40]杜甫:《寒食》,《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06页。

[41]杜甫:《客至》,《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93页。

[42]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杜诗详注》卷之十一,第896页。

[43]杜甫:《有客》,《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40页。

[44]杜甫:《成都府》,《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25页。

[45]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67页。

[46]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63页。

[47]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54页。

[4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32页。

[49]杜甫:《枯椶》,《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55页。

[51]杜甫:《散愁二首》(其二),《杜诗详注》卷之九,第774页。

[52]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杜诗详注》卷之十一,第893页。

[53]杜甫:《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杜诗详注》卷之十四,第1170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