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夏目漱石的妻子爱,痛苦,并独立
2019-04-29张丰
张丰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口述:[日]夏目镜子
整理:[日]松冈让
译者:唐辛子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69元
前两年,由NHK制作的四集日剧《夏目漱石之妻》颇受中国网友好评,这部剧是根据這位日本作家的妻子夏目镜子的口述改编的。有一条评论很有代表性:“但是,夏目漱石有严重的家暴倾向啊。”
夏目漱石是日本真正的“国民作家”,他的头像曾经印在1000日元面值的钞票上。2000年《朝日新闻》发起一个投票,评选“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排名第一,得票远远超过获得诺奖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更不用说当时已经相当流行的村上春树了。
所谓“国民作家”,广受国民的欢迎是一方面,表现出某种“国民的共性”也必不可少。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不同的夏目漱石——其中,他妻子心目中那个最为别致。
如今,“原著”也翻译出版,书名叫《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而不是电视剧的名字《夏目漱石之妻》,这可能更符合夏目镜子的原意。
因为电视剧中更多展示了镜子自己,有网友戏称漱石为“中村镜子之夫”。在书中,与其说镜子写的是自己名满天下的丈夫,不如说她写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互动。从叙述学的角度,这样也更具说服力。因为以第一人称叙事,只能讲自己“看到”的事,那些“转述”,往往需要更多考证。
事实上,他们两人的互动,也不能简单地以夫妻琐事来看。他们是“国民夫妻”,在他们身上,能够窥见日本大时代的印痕。
夏目漱石出生在1867年,刚好是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去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那时日本正在谋求在中国的更多利益。
夏目漱石本人到中国旅行过,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美的事物,漆器,颜色,都让他着迷。但是,在他身上更有意义的“出国”却是到英国留学,他回国后开始创作,开启了日本文学现代性的大门。这让人想起鲁迅,自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更有意义的却是到日本留学,回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
夏目漱石的婚姻也具备这种时代转折性。他和镜子是经家族安排相亲认识的,他当时已经是青年才俊,镜子第一眼就喜欢上他。夏目漱石也喜欢镜子,但是理由却很奇怪。他在给自己哥哥的信中这样写镜子:“牙齿很不整齐而且脏兮兮的,但竟然不刻意隐藏,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一点特别让人满意。”这时候的夏目漱石,可以说是完全传统的,他更喜欢女孩的“自然属性”,这和他那个时期对文学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但是,等到英国留学后,他的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他反复写信给镜子,让她去洁牙,去看牙医,把牙齿弄整齐。这个要求让镜子感到很不满意,非常抗拒。这个细节反映出漱石这位日本文化精英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的变化。同样,在日本观看幻灯片之后的鲁迅也遭遇了人生的幻灭和内心的重构,这或许就是民族精英所要承受的命运。
打开眼界的漱石在英国疯狂买书、阅读,以至于荒废了最初设计的学业。他要消化、吸收,也无意之间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这种冲击力是如此之强,竟至把他击倒了——他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虽然经过治疗,容易紧张的症状却一直无法根除,不但影响到他自己的人生质量,也重塑了夫妻关系。
镜子最初无法理解这是一种精神病,因为“精神病”其实是现代医学(西方医学)的发明,她和丈夫的相处,其实也是自己快速“现代化”的过程。患病的夏目漱石完全不可理喻,情绪变动极大,家暴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位传统日本女性,镜子最初的选择是屈辱地忍让,最终她理解到这是一种疾病,夏目漱石是可恨又可怜的病人。
她的决断是,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灾难,她都不会离开这个家庭。最让人不堪忍受的是,夏目漱石竟然修书一封,让镜子的父亲把女儿领走。这就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休妻。当时夏目漱石家境已经衰落,而镜子的家庭更有实力,这是何等的屈辱,但是她仍然忍受下来。此后夏目漱石开始疯狂写作,成为大作家,但是他精神病的负面效应却由妻子完全承受下来。
她的这种忍受,对日本文学和整个现代史都是至关重要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镜子,我们会有一种更复杂的看法:在女权主义看来,这种处境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但是镜子在整个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痛苦,也不仅是出于爱,还有真正深刻的独立性。她比夏目漱石更强大,是他在现实世界的支柱。这或许也是日本女性走向现代的思想资源之一。
《欧洲之门》
作者:【美】浦洛基
译者:曾毅
出版: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库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88元
乌克兰,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相遇之处,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多次成为争夺、杀戮的战场。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
《中国的单位组织》
作者:李路路 李汉林
定价:48元
出版:三联生活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48元
本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资源和权力怎样形成与分配,以及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午夜北平》
作者:【英】保罗·法兰奇
译者:蓝莹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86元
1937年1月,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不到20岁的帕梅拉被人杀死,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震惊北平。75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同时,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
作者:康儒博
译者:顾漩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48元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