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性思维
2019-04-29吴雪红
吴雪红
【摘 要】成长性思维是近年来教育十分流行的一个概念之一,具体而言,成长性思维是一种发展性的人生观,与固定性的思维相反,具有动态性、交互性和积极性三种主要特点。与成长性思维相似,数学思维具有怀疑性、探究性和猜测性特点,由此数学性思维也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主要特点。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成长思维就必须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并在提问和怀疑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成长性思维;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67-01
成长性思维是近年来教育十分流行的一个概念之一,但是什么是成长性思维?如何培养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和小学所教的各门学科有什么关系?这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什么是成长性思维
具体而言,所谓成长性思维是一个人不断发展自身各方面能力,并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身,乐于改变自身的一种能力。这种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相反,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基本素养、才智等是先天决定的,因此所谓人的后天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先天决定的,后天的努力只是占人的成功的很小一部分。相反,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却认为,人的基本素养才智等虽然具有先天的因素在内,但是很大程度上与后天的努力有关,脑袋是越用越聪明的,意志力越遇事越坚强的。因此人的成功是靠人自身努力而成就的。综合来说,成长性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动态的发展观,成长性思维的把人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成的静态的东西。以学习为例,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会把学习当作一个终身的事业,喜欢不断的挑战自我,相反固定性思维的人则认为只要毕业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了,喜欢呆在舒适区中。
二是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性,由于发展总是和外部环境相关的,或者说只要发展就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积极性的交流,所以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非常珍视与他人的正向交流,相反,固定性思维的人则经常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故步自封,自以为是。
三是情感上的积极性,成长性思维的人乐于接受因为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把失败看作是发展的必要环节,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与之相反,固定性思维的人则害怕失败,觉得一切的成功都是先天的因素,自身的努力是没有用处的。
二、数学思维与成长性思维
数学思维与成长性思维初看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思维模式,一种是逻辑的思维,一种则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和观点。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则也会发现,数学思维也是一种成长性的思维模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数学思维不仅仅是逻辑性思维,数学由一个个定理和公式组成,然而究其发展过程,这些定理和公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源于先贤们的不断研究。因此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探究思维,这种思维具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是怀疑的特点,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本不断怀疑并且不断重建自身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学生设置问题,例如,在介绍几何的基本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几何图形和现实实物之间的区别,由此思考几何学的抽象性特征。
二是探究的特点,数学研究的方法是理性的探究方法,即通过理性的主动探究给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圆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通过裁纸等各种方式想办法求出圆形的面积。
三是猜测的特点,对旧理论的怀疑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理论,这种怀疑也许本身就是错的,因此数学的探究很大程度上只是不断的试错。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让学生对习题的不同答题方式进行探究,在多次试错的前提下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思维的怀疑性特点、探究性特点和猜测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性特点,数学并不是永远正确的,也是人们通过试错而不断发展来的。
三、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成长思维
笔者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以下成长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是问题引导式教学,不把公式和结论原原本本的给学生,而是通过不断的设问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答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老师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克服这些问题,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是激发学生敢于怀疑,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数学原理都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任何理论都是可能出现错误的,不能被理论的权威性压倒,而要让他们敢于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探索中得出某个理论的限定性条件,从而提升其怀疑精神。
三是实践的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不断的解决问题,老师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只能给出提示和暗示,而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种解题方法上。
这三种培养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猜测-提出新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发展性的模式,而不是闭环的静态的思维模式。他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我、挑战权威,进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超.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90-93.
[2]高静波、刘艳艳、石祥.教学课堂模式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