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19-04-29王跃

关键词:教学设计思考有效性

王跃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策略的实施,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要引用趣味元素,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最大乐趣,潜移默化中活跃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针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他们一起完成操作任务,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助推着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14-01

引言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征,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数学问题的思考,容易使学生衍生出严重的抵触情绪,再加上教师灌输指导,课堂氛围枯燥,就会导致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从教学设计的优化上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做出详细介绍,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了真正主人,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下面是笔者对此阐述的几点新的看法。

一、要先设立教学目标

设立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未来,才有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1]。另外,教师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控节奏,做出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就比如说,一节课上要求学生只掌握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使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教学工作一直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再多教学内容的出现,也能高效完成规定任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积累丰富经验,从而转化为应用的能力。不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来讲有挑战性,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二、创造分析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材分析是重要内容之一,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分析。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课程标准学习、教科书内容分析、借鉴教学参考资料三个途径来完成教材分析工作,在学习课程标准中,教师应对数学课程产生宏观认知,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以及教育意義;在教科书内容分析中,需要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结构、内容以及习题;在借鉴教学参考资料中,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教学资源来提升自身教学设计的完善性。如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材分析首先应从课程标准学习入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各种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有效估算。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图形面积估算方法进行掌握,可以综合应用比较、计算和记录等方式展开估算;其次,教科书内容分析中,教师应将这一章节知识同前面所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将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近似图形进行面积估算的途径;最后,借鉴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等工具,引导学生应用各种方法进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三、思考重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个凭借,具体的实践环节,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有目的性、有创造性的加工、重组教学内容,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2]。比如,平时教学中,我们针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一直再做深入的讨论,而笔者也常常思考: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右移、左移后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规律时,以分开教学的方式,是否真正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区别,深入理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呢?在探索“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如果学生不明白计算的意义,也不能掌握计算的技巧时,如何利用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呢?笔者是这样做出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们合作交流;第二课时,和学生一起探讨变化规律之间的单位互化,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三课时,重点研究不同的计算方法,检查学生实际的理解情况,让他们有问题及时提出来,当堂解决,避免积压;第四课时,组织综合性练习,有关问题的研究体现民主性,多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突破大胆创新。如此一来,既收到了意外惊喜,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四、主动联系生活实际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世界之大,数学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就需要在数学教学设计中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在教学中注重生活资源,从而保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3]。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设计中与生活实际相连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动手操作所学内容的机会,使其掌握知识要点,不断提高探究精神,最终,做到高质量的学习,有效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主动连接生活,为学生举出一些典型例子,让他们通过分析,发现数学魅力,顺理成章的完成高质量学习。如在讲解“加减法运算”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教学案例“小花同学想要吃苹果,一个苹果五元钱,小花现在有现金26元钱,那么小花同学可以购买几个苹果呢?”在此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中,就会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提高很难一蹴而就,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进行教学模式优化,教材内容重组,还要突出学科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性格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让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效且顺利,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概念,从而爱上自主学习了。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97-101.

[2]李玉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发现,2018(3):33-34.

[3]朱华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南北桥,2017(22):184-185.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思考有效性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