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互联网+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探索
2019-04-29黄庆州
黄庆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各类药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互联网+教育教学”的理念正随着人类的信息化潮流由理想成为现实,重构教师的行为方式,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身心的全面提升。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药物分析》课程的改革提供新思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深信“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模式必定会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80-01
引言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21世纪全球新医药产业对药学及化学制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7处谈及“互联网+”这一经济热词,引发各界极大关注。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发展“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如何利用“互联网+”课堂模式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师教改的主要任务。
一、《药物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举足轻重。而中职院校的实验设备少,新的课程标准又要求,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比例应达到1:1。这就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只能偏重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无法加强实验教学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实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够强。
1.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中职院校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照着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并且教师上课时对实验都进行详细讲解、示范。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上课懒散,缺少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缺乏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
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知识有条理的讲解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趣味性,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考核方式不科学。
首先是期末考核的配比不合理,期末理论成绩一般占到总分的60%,实验成绩只占15%左右,学生只要专心背书背题库就能得高分,并养成了考前突击背题库的坏习惯,也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实验学习,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甚至实验课上不动手。传统的考核忽视了对过程、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不能充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难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互联网+”的实践教学建设
1.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先由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依赖性严重,不愿动脑筋思考,遇到困难直接求助教师解决。多数学生实验课前不预习,实验课上照单抓药,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互联网+”教学模式。
采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理论授课为主,适当逐步引入新的教学媒介,如教学网站、QQ辅导号、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提高教学效率。本教研室建立了药物分析教学网络平台(简称平台)及药物分析公众微信号,内设课后作业、课后讨论、课堂小测验等。通过资料的检索,确定教学方式为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入互联网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后总结与讨论等环节,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思路,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的实践教学模式。
采取“互联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前在教学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公布可选实验题目,学生组建小组设计实验过程,网络提交设计过程,指导教师审核评价指导合格后,学生进行实验课操作。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开发的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自主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过程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失败与成功,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4.“互联网+科研+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利用互联网公布实验题目的方式,招募科研小组,学生网络提交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并指导实验过程,以最终结果及实验技能的提高为标准进行评价。作为附加分形式计入个人总成绩中,激励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5.“互联网+”的定期开放实验室。
利用教研室的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学生网上预约制实施定期开放实验室,目的在于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特别是以仪器分析为主的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光谱的实验。这些实验仪器贵,配制相对较少,学生动手操作少。学生可以实验课结束后,通过网上自主预约,定期开放实验室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仪器的利用率。
6.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对比调查。
由传统的实践课堂转变为“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由课堂的单一实践模式转变为多种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在18届药学专业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互联网+”的实践教学,“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定期开放实验室,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大幅提升,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显著。
结语
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在应用型药学类及化工制药类人才培养中《药物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互联网+”的考试制度改革及考核的网络反馈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药物分析教学网络平台及药物分析公众微信号等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应用。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培养模式,提高药学及化工制药应用型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世环.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8):7507.
[2]孟戎茜,唐建可,邵圣娟,马春蕾.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化学教育,2016,37(10):63-65.
[3]张伟,何玲玲,胡奇军,韦国兵.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02):162-163+173.
[4]甘淋玲,王博,唐倩,谭韬,曾雪,张亚红,王丽娟.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