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家校共育的几点策略

2019-04-29李淑妹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长学校

李淑妹

摘 要: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人的性格、品质、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基础,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目标、方法等。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家长;教育;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校一直致力于家校携手发展,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而有效地配合起来,构建家校教育的共同体,为此,我校在实施家校共育中探究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唤醒家校共育的意识

所谓的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唤醒老师和家长的意识,我们聘请师从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深入研究家庭教育的黄校长专家引领,给教师和家长培训,学习“家庭心理营养”相关知识,为教师、家长灌输家校共育的意识,了解家校共育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家长深知家校共育的作用,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他的行为习惯。正所谓“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经过多次的培训活动,一批支持学校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建设、管理提出宝贵意见,热心协助学校开展活动的家委会和家长义工迅速成长。他们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运用一些教育理论知识,传播正能量,带动班级的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二、拓宽家校共育的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网络的崛起,为我家校共育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走访,家长可以深入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提意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利用通讯设备反馈信息。近年来,我们通过家访的进行,“学生成长手册”的使用,网络平台的创建,努力地搭建家校互联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促进家校的密切交流;通过组建家长义工团队,有效地服务于学校。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还探讨了“家长进课堂”这一家校共育的模式,刚开始家长和班主任都持观望态度,但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无论是学生或者是老师、家长都从“家长进课堂”的课程中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体验。因此,这个学期在班主任的积极推动下,来自各行各业的、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热心家长都纷纷来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们认真写好讲稿,准备好上课素材,有条不紊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体验学习,如,我与地铁的日常、汽车为什么会跑、礼仪学堂、瑜珈练习等等的课程都非常吸引学生,使家校共育的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证明,“家长进课堂”从家长身上开发宝贵的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还拓展了家校共育的形式,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我校家校合作架起了一座多彩的桥梁!

三、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共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只注重学生的智育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班主任老师应该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动向。班主任要以家长会为核心、以家访为补充,引导家长参与到我们学校管理中共育孩子。我校要求各班主任在第一学期必须对全班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家长的情况及时地提出一些让家长配合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要求;建议家长从一个人成长的必备素质养育孩子,家长要多陪伴、带领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考取高分更重要。家长会上,要求班主任认真备好家长会的内容,制作课件,为家长进行一节有针对性的班级家校共育课程。

四、建立家校共育的激励机制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的,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是一个人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名誉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家校共育工作,提高班主任对家校共育工作的积极性,争取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家长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家长进课堂”的课程实施。我校建立家校共育激励机制,对积极发动及组织家长参与“家长进课堂”的班主任颁发“校级公开课”证明;对积极、热心参与讲课或组织活动的家长颁发“家长进课堂”活动聘请证书。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尊重的需要是强大的。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使老师和家长都获得肯定和赏识,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正朝着一个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此外,家校共育还要注重技巧。比如,良好的沟通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这要求家长与教师要保持双向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家校沟通语言要亲切、简练,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信息及时才能及时纠正,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一发不可收。这就好比青少年犯罪一樣,在没犯罪之前有效的控制,可以控制。一旦犯罪才教育,那也只能是去牢狱中教育、反思。因而,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向对方反馈信息。

好的教育是全面综合的教育,需要家庭跟学校的通力配合,家庭和学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只有家长和学校构建家校教育的共同体,掌握家校共育的策略,行之有效地进行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陈建强.家校如何合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