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取向: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 本土化探索

2019-04-29罗永仕徐远菁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本土化设置

罗永仕 徐远菁

【摘 要】本文基于南宁师范大学的案例论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针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本土化”的理念与实质性内容缺失、难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契合等问题,提出要通过充分了解现实社会需求、厘清社会工作在本土社会发展的逻辑等措施,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性。

【关键词】整合取向  社会工作专业  本科课程  本土化  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81-03

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于2000年开始招生(专业硕士201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招收了18届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为社会工作行业输出了一批批专业理论扎实、实务能力突出的社会工作者,在广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之所以广受行业的好评,关键在于其专业素养较高,这又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课程除设置有通识教育课程外,还有特点鲜明的专业教育课程。專业必修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调查方法等3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7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专业限选课程与个性化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主要有4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伦理;个性化选修课程主要有各实务领域课程10门:社会工作创新专题、公共关系、管理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社会学课程以及人类学、宗教学课程,等等。这一相对完整、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既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又兼顾了学科教育的师资现状,基本上实现了对现有专业教育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但是,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一课程体系的“本土化”不足,与广西社会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

一、整合取向下的课程设置优势与效果

为了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方案,整合了多学科知识与多种资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两个优势:一是充分整合多学科知识,使其相辅相成;二是充分整合多种资源,多方相互促进。

(一)充分整合多学科知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整合了基础课、理论课与实务课,使得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框架,以及专业思维能力;理论课程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提供了视角;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训练其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在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基础课与理论课、实务课等逻辑性地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理论框架以及实务技能。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该专业还设置了20余门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充分整合多种资源。资源的整合是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链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培养适应本土实际的社会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1.整合校内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有教师、社会工作协会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项目。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学时分配有理论学时、研究性学习学时与实践(实验)学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也就是进行情境教学与案例,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同时,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成立社会工作协会,前身为“费孝通研究协会”,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学生在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主消化与吸收所学知识,还训练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2.链接校外资源。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实地考察或是实际操作,有见习与实习之分。实地考察让学生收获颇丰。例如在了解社会工作内容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基地,了解本土机构发展现状及其业务范围等,为学生的专业未来树立信心。在妇女社会工作课程中,教师会组织学生与自治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以及参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及其实施。通过这种对接,既保障了实务课程的学时数,又保证课程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实务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在开阔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树立了专业信心。

见习是学生获得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见习至少要持续两个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正式加入社会工作机构,亲身参与社会工作的内容,见习生每天需要反思当天的不足与收获,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见习既是学生拓展专业视角与提升实务能力的宝贵机会,也是校内外导师展开专业对话的机会。

实习则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更深层次的整合。实习课程设置在第四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时间不少于3个月。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需要依托一定的专业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形成系统性的实习报告,要求在实习经验总结的过程中体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的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体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日常,真正了解社会工作,同时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现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三)整合取向下课程设置的效果。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3+3”(三维三化)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3+3”专业教育模式将“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实物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专业化、本土化”模式。该教学模式也体现了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整合理念,即学生与学校的整合,同时也印证了多学科知识与多种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日趋清晰与准确,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也日益突出。但是,从学校办学定位的视角看,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本土化滞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的社会工作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很多非专业的人员加入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而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足、特色不鲜明、专业地位不高的状况。在专业性与特色性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定位自己,更难以获得专业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童小军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发展道路上较大的障碍是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究竟应该并能够做什么。从广西的社会现实需求来看,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尚未达成培养目标与会需要的契合:培养目标虽定位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但核心主干课程没有凸显这一目标,这也说明了目标定位的模糊性。缺乏明晰的培养目标,从而致使核心主干课程体系不明晰、课程设计过于知识模块化,这就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不够突出。

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本土化韵味不足,其根源在于过多囿于规范性与专业性,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少学校办学定位的考量。其结果是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与其他院校高度相似,“规范性”有余而本土性与特色性不足。与此同时,选修课程也没有做足“特色文章”。除了专业基础理念、知识与方法需要具有共同的规范外,实践更应该体现特色,而特色又源于本土社会的现实要求。特色性不足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教育嵌入本土社会不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能力不足也就难以满足社会期望,从而缺少竞争力,最终反过来影响到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矛盾。通才教育培养的是大而全的人才,专才教育侧重于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所培养专而精的人才。以通才教育为培养目标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增加与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课程数量,而在以专才教育为培养目标则偏向增加专业领域课程的比重。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兼顾了社会工作相关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矛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占有比重很大,意在既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又能通过学生自选课程培养专业能力。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本土化情况衡量不准。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还没有正式的博士点,专业素养高的专任教师不多,大多是具有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与实务模式,而非社工专业教育出身的教师不一定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教育所需的能力要求。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容理解有限,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缺乏,从而在制定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时,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体系构建就成了必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教育也就成了通才教育。

专业性不足与学科地位相互影响。换言之,专业性不足使其难以获得学校的支持,最终学科发展不顺利。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建设上“扶强”是常规的做法。在此前提下,那些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契合的专业往往因为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体现出特色性,从而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取得优势。社会工作本身作为一门形成较晚的学科(专业),其社会认同度不高,极其缺乏社会基础。在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学科的竞争中,特色的缺失会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反之亦然,学校支持不够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资源,也就难以实现专业化与特色性,专业教育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矛盾也就越发突出。

三、整合取向下课程设置的优化探索

规范化与标准化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但在我国社会发展形态多样化与民族性凸显的现实条件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还需要适应本土实际,对接社会工作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性。

(一)充分了解现实社会需求。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比较高,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比例偏低,从而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的现象。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学生个体化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社会的人才需求,即所谓学生—社会需求,培养出既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又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观点认为,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专项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为主线,建構满足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加强实务课程的教育比重,则可能会很大程度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门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实务课程的比重并非一味地增加学时数,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实务课程的导向,设置符合本土社会现实需求的实务内容。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结合国家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目标和西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将西部的社会需求和地域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各目标要素之中。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抓好具体目标,用专业课程来量化并具体化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具备系统性、科学性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

要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其前提是要对本土社会的现实需求进行准确把脉,对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价值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本土化改造,努力实现“以挖掘本土需求为基础,以服务本土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厘清社会工作在本土社会发展的逻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契合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现本土化的保证,厘清社会工作在本土社会的发展状况则是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基础。作为经济、政治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社会,广西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这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影响不足。换言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会认知与认同度不高。这反过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即各高校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难以抉择。

就业仍是衡量各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本土社会需求不足(这种需求不足并非真正的没有需求,而是对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所致)的现实基础上,各高校势必缺乏专业教育本土化的动力。这种认知阻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定位,致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能深入挖掘本土性素材。要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本土化,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本土化,首先,要克服对本土化的狭隘理解,以长远目光考察社会工作专业在本土社会的发展基础。其次,必须明确“社会要发展,教育需先行”,以逆向思维应对社会工作在本土社会中发展不利的现实。这需要克服就业考核对专业教育的束缚,坚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以本土社会问题为导向,加强学生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由上可见,民族地区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普遍难以满足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规范化、标准化与本土社会需求相互冲突的情况下,立足于本土社会现实需求优化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课程体系的本土化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程中更新理念,还要在本土社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才能为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提供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何春.社会工作应用型创新人才“3+3”培养模式初探——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传承,2016(5)

[2]李芳,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育模式[J].中国社会工作,2017(12)

[3]林诚彦,卓彩琴.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能力本土化的实证探索——兼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体系的反思[J].社会工作,2012(7)

[4]杨林霞.基于学生—社会需求的普本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12)

[5]唐娇华.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课程体系建构[J].经贸实践,2016(10)

[6]何卫平.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本土化设置
学院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