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不能利字当头
2019-04-29闫肖锋
闫肖锋
成都七中下属民办学校——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食材被曝发霉过期。3月17日,调查结果出炉:粉条样品有霉斑不合格,其余17个样品未发现问题。当日,成都市温江区政府新闻办官微称,此前停课的学生已经陆续返校。
从温江区发布的所有相关官方微博来看,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封存现场,第一时间安排学生体检,第一时间终止与原供应商合作;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家长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置;对网上发布谣言者进行处置;调查后发布结果,以正视听。
可网上还是对此质疑声不断。为什么公布了真相人们反而选择不信?
这次事件是一次典型的食品安全焦虑事件,也是一次家长集体焦虑事件。对于这类焦虑,如果人们不发言,不表达,不关注,不反省,下次还会再来的。家长和公众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焦虑不是凭空而来。搜索公开报道会发现,近三年内,被媒体报道的食堂食材问题事件就有37起。其中,由家长或学生曝光的多达17起。
表面上看,事件是校园餐进行外包问题,但深层看是个监管问题。资料表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的承包方是四川德羽后勤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除七中实验学校外,该公司“服务”的学生多达十万余人。校园餐外包进行专业化操作本无可指责,关键在于这其中的监管是否能令家长及公众放心。
此外,这件事还是对教育产业化的警醒。事件发生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创办公司因“学校法定代表人履行办学主体责任不到位”,被进行立案调查,原校长职务被免除。但实现民办学校良性治理并非换新校长那么简单。世界上诸多知名中学、大学也都是私人办学。问题在于:良性治理在哪里?监管在哪里?底线在哪里?
成都七中曾公开表示,七中实验学校创办之初便规定是民办非营利学校,但事实上,民办学校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为从未停止。这是教育产业化方向上的、根本性的偏差。这类学校解决了社会教育资源不足、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当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学校进行补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餐资金短缺、不达标等难题。
再有,校长、老师也是孩子们最尊敬最信任的人,事后,官方责令七中实验学校建立“校长(老师)陪餐制度”,其实这本应由学校主动实行才对,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们彻底放心。
教育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一方面,教育属于全人类思想的公共物品,不分人种、国别,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人权;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教育又带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受教育者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應的成本。
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提供教育产品,为普罗大众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以解决不同人群的不同教育需求。对此,政府除了支持民办教育之外,还必须在立法、监督、处理应急事件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给予必要的督导和惩戒,尤其在民办教育的初创时期更有必要。
一次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对教育产业化的警示和争议,这是好事。教育产业化,不能利益最大化,要有良知底线,这需要主办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更需要监督指导,对其正向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