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2019-04-29晁梦雨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心理问题大学生

【摘 要】 社交焦虑作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已广泛引起高校及社会的关注。认知行为疗法以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中具有的独特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工作者所接受,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本文将这一疗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常见的社交焦虑案例,通过“认知重建”使学生逐渐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缓解焦虑,恢复社会功能,正确面对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应用

国内文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樊富珉,王建中,2001),其中人际关系与焦虑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社交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多种尝试和努力。其中认知行为疗法以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中具有的独特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工作者所接受,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一、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分析

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

国际最具权威性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对社交焦虑作了如下描述:其一,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担心会做出令人难堪或窘迫的行为。其二,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严重时可能发生惊恐发作。其三,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其四,这种焦虑或痛苦,严重干扰了个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李荣刚,2009)。郭晓薇(2000)则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及回避行为。综合国内外对社交焦虑的界定,均是根据行为、认知和主观感受三个方面来定义的。因此,本研究当中所提到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即大学生在公开场合或社交情境下不可避免地害怕自己举止窘迫,担心被人关注或评价,并为此痛苦烦恼、紧张不适、想要回避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本文中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特指仅依托心理治疗就能够解决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负面影响

研究指出,大部分社交焦虑会导致个体学习、工作与社会交往能力明显下降,常伴有典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释放表现,如:脸红、心跳加速、心慌心悸、发抖、多汗、呼吸困难等。应用于社交焦虑患者的社会功能问卷也显示,他们的情绪表达、社会功能与生命活力功能明显受限。同时,社交焦虑与抑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应激之初往往有焦虑表现,焦虑之后又伴有抑郁,如果社交焦虑共患抑郁,则自杀的意念会明显增高(李荣刚,2009)。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是走出象牙塔接触真实社会的关键期,对于社交情境的恐惧制约着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以下节选部分本人心理咨询案例中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症状表现。

前来咨询时,来访者有局促不安、紧张脸红、低头沉默、不敢直視等表现。了解后得知,来访者与人接触时常会紧张,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严重时会伴有脸红发烧、心慌气短、手心出汗等不适状态,独处时无任何反应。

有来访者自述在校较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经常独来独往,有时刻意回避。自卑敏感,情绪易波动,考试、作业扎堆时会表现出烦躁、易怒情绪不能自控,时常会觉得老师同学针对自己,还曾因性格问题向辅导员提出校外住宿申请。

二、认知行为疗法综述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经历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或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这一理论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针对诸如行为、情绪之类的外在表现,也强调分析来访者的思维活动和应对现实的策略,对现有的错误认知加以纠正(郭念锋,2015)。

认知行为疗法以贝克、艾丽斯和梅肯鲍姆的观点为基础,已逐渐发展了诸如合理情绪疗法、焦虑管理训练、自我指导训练、认知行为干预法等多项干预方案。其中,合理情绪疗法(简称 RET)以有效减少求助者不良情绪体验为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其创立者埃利斯(A.Ellis)强调,情绪和行为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引起。ABC 理论是 RET 的核心,它源自三个英文词语首字母。A 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n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表现结果(Consequences)。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B)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郭念锋,2015)。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多见于自我意志的对话与矛盾,对其认知方式的进一步剖析往往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因此,找出原先不合理的认知,通过辩论和驳斥,代之以合理信念,再辅以放松训练与系统脱敏等行为技术,消除焦虑、恐惧社交的症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具体来看,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应首先对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注重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合作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理智分析造成自己目前不良情绪的主客观原因,通过“认知重建”使学生逐渐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缓解焦虑,恢复社会功能。最终使学生改变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鉴于大学生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着重认知取向的合理情绪疗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下面将用合理情绪疗法作为示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1、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常来说,除个别精神病性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原因,是各方面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包括其近期身体健康状况,排除生理功能和躯体疾病的改变引发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和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学生近期经历的负性事件、人际关系情况、家庭教养方式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特质、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情况、有无持久负性情绪记忆、有无深层次主观因素方面问题等。必要时可为学生施策心理量表以评估其当前状态。

(1)生物因素:该案例中来访者无其它生物因素方面原因。

(2)社会因素:一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因审美差异被室友嘲笑,综合测评成绩落后,被老师当众纠音,课堂汇报失败等;二是家庭教育原因:家庭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淡漠,家中无倾诉对象;三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社会支持系统欠缺,未能得到足够关注及正确引导。

(3)心理行为因素:一是个性因素:有极强的自尊心,敏感,争强好胜;二是情绪情感表现:被社交恐惧和焦虑情绪所困扰,有回避行为,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和策略;三是人格特征:性格内向,少言;四是认知因素:与人交往中,存在认知错误。把“优秀”看得过重,因个别方面能力的薄弱而轻易全盘自我否定。

心理测验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恐怖因子3.7;人际关系敏感因子3.4;焦虑因子2.8;抑郁因子3.3。

2、不合理认知的领悟与修通

上面提到,ABC理论认为,要找到学生的不合理认知,首先要通过初步诊断和分析,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C)以及这些反应的具体诱发事件(A),并进一步分析A、C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也就是说,想要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就要首先经历一个寻找其问题ABC的过程。本文以咨询案例中的不合理认知为例。

(1)来访者主诉。大到课堂汇报,小到与同学、小组成员讨论问题和日常交流,都会使来访者感到无比紧张,甚至从得知任务时起就开始心烦意乱、心慌出汗。在与同学交往时常感到局促,尤其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不正常反应会看不起自己,说话时目光常有躲闪。

(2)来访者个人陈述。从小学到高考,我一直成绩不错,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我……平时虽然朋友不多,但还是有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到这里上大学后……。

这学期我们换了精读老师,要求每个人按照学号轮流做纯英文Morning Report,到我做的那天,我刚开口几句他就指出我发音的错误……那节课后,我感到所有人都在疏远、议论、嘲笑自己,我不敢与任何人的目光对视……我更不敢和室友交谈,我觉得经过这几次出丑他们更看不起我了,总是针对我,有次周末兼职回来晚忘了带钥匙他们都不给我开门,我知道他们都在宿舍……。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该案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公众场合两次遭到“嘲笑”引起的,而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主要是因其不能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恐怖等情绪,进而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产生了糟糕至极的认知偏差。也就是说,引起该学生焦虑、紧张、痛苦症状(即C)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两次在公众场合遭到嘲笑(即A),而是认为自己本来和别人差距就很大,在公众场合遭到室友的嘲笑说明室友看不起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纠音会被同学们更加看不起,認为自己很差劲的认知(即B)而引起的。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导致自己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出现了社交恐怖情绪和人际交往困难。对此,本人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对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介绍,针对该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和具体特点,与其共同协商,采用了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以及行为疗法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最终,学生逐渐明晰了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成功认识到:自己的负性情绪和行为的现实反应C(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害怕当众出丑)与这些表现对应的诱发事件A(他人嘲笑)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被人嘲笑就没脸见人了、自己就是一无是处)是引发反应的根本原因。通过辩论和驳斥,学生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并结合自己的行为后果对已有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在对本案例学生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后,分别从学生自我评估、周围人评估、咨询时评估和心理测验四个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中的学生在第五次咨询中自述“主动报名了学院组织的野外素质拓展,短短两天结识了不少朋友,感觉自己也变得更加勇敢,懂得合作”;“在课堂上能较平静的参与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与同学接触、谈话时不再那么紧张了”,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言行和评价,客观接受老师对自己指出的问题,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一个月后,向其同学了解到,该生与老师同学相处时不自然的症状已基本消失,尽管不时还会脸红,但已能够较自如地与他人交流,课堂小组讨论也能自如的发言,前不久还参与了学院组织的阅读大赛,比之前自信了很多。在咨询巩固阶段观察到,该生基本可以正视交谈,表情放松,局促、不安、紧张症状已得到缓解。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复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1.8、抑郁1.8、焦虑1.9 、恐怖2.0,均已恢复到中国常模以下。前后对比,该生的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情绪等高分因子均有所降低。通过五次咨询,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已基本被扭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劣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四、结语

在大学这一特殊的时期和环境下,大学生们在多重压力下常常感到挫败、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通过本次个案咨询,本人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要在学生有诉求时提供心理咨询的端口,为学生排忧解难,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以合理的认知方式正确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22(4)26-32.

[2]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2级)[j]. 民族出版社,2015.

[3] 郭晓薇.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55-58.

[4] 李荣刚.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 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晁梦雨(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问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