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廉政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9-04-29王青武加福
王青 武加福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新进展及前瞻性研究》(12YJA710068);淄博市党校系统课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摘 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主要有:廉为政本、勤俭持政、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等。探讨齐廉文化的时代价值:要秉承“廉为政本”的执政观;要秉承“勤俭持政”的政绩观;要秉承“勤俭持政”的政绩观;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民生观。
【关键词】 齐文化;廉政;价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东、西周时期齐国政权存在了800多年,達到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鼎盛之势。齐国强盛的背后靠的是繁荣的齐文化,齐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这对支撑齐国的政治体制和官僚队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治国理政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齐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廉”字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周礼》。《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了官吏要有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齐文化中有哪些重要的廉政思想呢?
1、廉为政本——治国之根本
(1)为官者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最早提出为官者要廉洁自律的是齐国的建立者姜太公。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总结夏朝和商朝灭亡的教训,针对官僚队伍提出三点看法:
第一,君主必须做到廉洁自律。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高领导人或最高领导层能够做到廉洁自律至关重要。姜太公在齐国建立之初,就提出君主应首先做到廉洁自律,并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第二,各级官吏也要廉洁自律。如果官吏们不廉洁自律会有什么后果呢?姜太公明确把官吏贪污列为“吏之重罪”,重罪重罚,用严刑峻法确保官吏清廉。
第三,实行高薪养廉。姜太公提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民者,厚其禄”,让官吏名利双收。也就是说,对忠正守法的官吏要提高其社会地位,对廉洁爱民的官吏要提高其工资待遇,实行高薪养廉。
(2)要做到以廉理政。齐国国相管仲提出了以廉理政的思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本来是一个道德概念,管仲把它引入政治领域,成为一种从政准则。在廉政的落实方面,他提出:“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管仲认为官员队伍的贪污腐败都是从小贪小腐开始的,杜绝小贪小腐,才能真正做到廉政。
(3)倡导廉为政本的治国之道。齐国大夫晏婴最早提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看作是为政的根本。晏婴说:“行廉不为苟得。”意思是,真正廉洁的行为是要做到不违背道德和原则而求取钱财利益。又说:“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要求官吏不能因为谋取私利而损坏廉洁。晏婴还提出,英明的领导要有辨别真廉、假廉的能力。领导不但自己要廉洁公正,而且要对下属廉洁的真伪有辨别的能力。领导对下属是真廉洁还是假廉洁判断错误有什么后果呢?从小的方面讲会用错一个人,从大的方面讲会害了一方百姓;从短期来看会助长歪风邪气,从长期看会导致政乱国亡。
2、勤俭持政——为官之前提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齐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1)为官者要做节俭戒奢的表率。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重赏了一位能用十六匹马驾车的人,晏婴知道后,认为景公的行为是在主张奢侈享乐的不正之风。最终在他的反对下,齐景公收回了赏赐,从此也不再观看驾车。
为了保证官吏节俭,防止奢侈浪费,齐国对官吏各方面的消费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根据爵位等级的不同,各级官员吃饭的标准有规定,穿衣服的标准有规定,住屋的标准有规定。活着的时候,在乘车、带帽、职位、俸禄、田宅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死了的时候,在棺木、衣被、坟墓等方面也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防止官吏奢侈享乐,保证官吏勤俭持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制定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姜太公在建国之初提出了“尊贤尚功”的用人标准,即不论血统、门第、族属,只要有德、有才、有功,就可以得到尊重和任用。《六韬》中对“选将”有这样一段记载:“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这是对改革传统人才世袭制度的重大尝试。通过选拔清廉勤俭的人才,为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政把好了入口关。
(3)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齐国把行政权和监督权进行分离,设立了专门的监督官吏,齐桓公时期在中央设立大谏、大司理等监察官,监督中央官吏;在地方,设立“吏啬夫”、“五横”等官职监督基层官吏。把行使权力和监督权力相分离,避免了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的现象,这样就提升了廉政监督的实效。
齐国还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定期考核制度。《管子·君臣》篇记载:“是故岁一言者,君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明确要求君主每年考核一次工作,辅相每季度考核一次工作,下面的各级官吏则要按月进行考核。
3、依法治国——立国之保证
法治是治国的保证,法治是廉政的保证。齐文化是中国法治思想的源头。
(1)要用法律去治理官僚队伍,做到有法必依。姜太公说:“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做到有法必依,赏罚分明,对整个官僚队伍以及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依法进行赏罚,就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觉遵守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合理的赏罚对干部队伍的影响,远远比单纯的法律教育、文本约束效果更好。
(2)要严惩违法官吏,做到执法必严。管仲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他指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依法治国,则举错而已。”(《管子·明法》)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严惩违法官吏。“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管子·霸言》)意思是删减法令者,处死;增添法令者,处死;不执行法令者,处死;扣压法令者,处死;不服从法令者,处死。可见,当时对违法官吏的处罚力度是非常大的。
(3)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齐国非常重视法律法规建设,这与齐国能够实行廉政,保持国家强盛有密切关系。《吕刑》是齐国的一部法典,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较早、较为完备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吕刑》中对执法者的腐败枉法行为设立了专门的惩罚条款。对官吏的考察方面,有“明法审数”,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审计原则。为防止官吏经商、权力寻租,有“度爵而制服”的制服防腐制度。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有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齐国法令《守法守令十三篇》。
4、以人为本——执政之根基
齐国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早的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政之要,在于顺民。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立足齐地与周朝习俗有很大不同这样一个现实,提出了“因其俗,简其礼”的顺民主张。姜太公充分尊重齐地百姓的风俗习惯,慢慢的推广周朝健康文明的习俗,受到民众欢迎,从而稳定了局势。
管仲主张施行“四顺”以顺民心。《管子·牧民》记载:“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仲还提出,在制订政策法令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凡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法令,都不能随意更改。
(2)为政之要,始于爱民。齐文化中包含了诸多爱民思想,其中能够体现爱民思想的一个重要制度就是实行了“九惠之教”。 《管子·入国》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九惠之教”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爱惜人民,齐国统治者还施行轻徭薄赋,倡导清廉执政。姜太公提出了六条安民措施。《六韬·国务篇》记载:“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苟扰则喜之。”轻徭薄赋、清廉执政是六条安民措施的重要内容。
(3)为政之道,必先富民。姜太公在齐国建立之初,分析齐地发展的优势,即矿产鱼盐资源丰富,有工商业传统,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方针。管仲认为,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提出要实行“六兴”,“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通过六个方面保证生产发展,人民富足。
二、齐文化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要秉承“廉为政本”的执政观。廉政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廉洁自律是为政者的行为准则。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必须把“廉”融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之中,作为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廉洁清正的楷模,思想上要自觉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行动上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生活上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严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以严格的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要求全体党员,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政治上不坚定、经济上不清楚、生活上不清白的党员要清除出党员干部队伍,弘扬廉洁公正的从政之风。
第二,要秉承“勤俭持政”的政绩观。齐文化的廉政思想告诉我们,勤俭持政是为官之前提,要始终秉承“勤俭持政”的政绩观,严防奢靡之风,严控庸政懒政。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2]因此,必须力戒奢靡享乐之风,把勤俭持政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把廉洁奉公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要健全制度体系,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完善监督巡视制度。要确保廉政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保证官吏廉政勤政,提高服务老百姓的水平,提高窗口文明。
第三,要秉承“勤俭持政”的政绩观。法就是规矩就是红线,触犯红线就要受到惩罚。齐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告诫我们,要重视法律法规建设,要严格依法治吏,要在社会中培育法律意识。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3]法治是廉政建设的保障,法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廉政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要秉承“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就是要改变权大于法的现象,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严格依法办事,真正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第四,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民生观。齐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告诉我们,任何政权都要坚持民本施政的政治原则,要把顺民、爱民、富民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政权的基础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权益。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惩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严防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做到百官勤廉为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2] 习近平.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22.
【作者简介】
王 青(1966—)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武加福(1986—)男,山东东平人,中共淄博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