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解、关爱
2019-04-29黄细霞
黄细霞
【摘 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也是做好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针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赢得他们的信赖至为关键。而只有把心交给他们,与他们同呼吸、同欢乐,才能贴近他们的心灵,架起师生心灵之桥。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心灵
心灵沟通是最为关键的沟通。只有真心才能换来学生的一颗真心。新时代的小学生表现欲强,他们渴望被尊重、理解,被关爱、认可,作为小学德育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这是做好德育教育的前提。
一、在尊重中架起心灵之桥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教师常常把小学生当成“受教育者”,对问题学生歧视甚至打骂,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小学生虽然认知能力相对欠缺,但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只有用对待生命的崇高态度关注他们,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心灵沟通创造条件。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搞小动作,扰乱他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随便把学生赶出去,甚至罚站。须知尊重一个学生就是尊重全体学生,数落一个学生就是数落全体学生。正确的做法应把学生安排到第一排,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好好听讲,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才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近了,便给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造了条件。再比如,有的学生经常不做值日,不爱劳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做出全面的评析,否则,如果一味武断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反倒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委任学生作为卫生委员,促使学生在参与班级卫生管理的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改正。
二、在理解中架起心灵之桥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围着教师的教学工作走,这就使得教师处处要求学生理解自己,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加之学生多,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平等民主,只有平等,彼此才能充分理解。比如,有的学生班级责任感不强,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对班级活动缺乏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审视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学生。基于这样的心态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不喜欢班级的原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再比如,有的学生作业经常不完成,教师最好找到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训诫学生。事实上,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家里的学习环境不佳,学生难以用心做作业,有的是学生确实不会。有的是忘了,不是刻意不完成等,教师必须本着理解的心态去了解孩子不做作业的具体原因,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理解。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解,都会在学生心灵上开出一朵美丽的花,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巨大愉悦。
三、在关爱中架起心灵之桥
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关爱教师,这应该是正常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当前很多小学学校中,不是教师不爱学生,就是学生不爱老师,心灵之桥难以架起来。关爱虽然是相互的,但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比如,有的学生比较自卑,教师应该切实担负起责任来,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真心关心学生,并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提问时间,在班级活动中多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心。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或者父母经常吵架,对此,教师在详细了解之后,就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感动他们,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一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乏感恩意识,见到老师不问好,对老师的关心不够,教师应该注意引导。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请学生帮忙拿作业本、擦黑板等,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之,关爱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为学生付出,也需要学生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劳,在学校做一名尊师重教的好学生。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成效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關心学生,真正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知冷知热更知心的好朋友。随着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定会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一定会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胜.浅谈小学德育的相关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77
[2]韩刚.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J].学周刊,2019(09):78
[3]沙青青.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