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2019-04-29张衍花
张衍花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这种情况急需各高校完备就业体系。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从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方向出发就高校就業指导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就业指导 职业决策
【基金项目】绿色教育背景下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关系研究,编号18SYB067。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41-01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及职业指导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影响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经济状态以及个人技能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一般自我效能感概念来源于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概念首次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 他在社会学习理论即三元(主体、环境、行为)交互作用论中提出主体 (主体的认知)、环境、行为是交互影响的, 班杜拉认为, 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过程。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决策问题上的具体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在职业成熟度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Taylor等人从自我评价、收集职业信息、确定职业目标、制订规划和问题解决这五个方面来测量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而我国学者彭永新和龙立荣于参照Taylor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直接影响着其职业种类、职业内容的选择。如果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好,则往往能在职业选择方面充满信心;反之,则会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职业选择。
二、基于自我效能感就业指导对策
Frank Px fares & M .David Mf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行为成就的直接影响比其他任何变量都强。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教师态度、教师教育观念、教师专业能力等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许锦翼,陈瑜,周春兰(2011)研究发现接受老师鼓励越多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越强。
就此研究结果,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我们从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角度出发,作为教育环境的主要场所——高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就业指导工作。
(一)客观的自我评价
研究表明:二年级是大学生职业决策发展的转折期。这是与年级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赵星、刘长江,2006)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给每一位学生组织一次系统的自我评价。通过客观的数据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又详细的认知。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让学生锁定职业领域。例如,McAuliffe利用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行为理论设计了一种通过挑战职业不合理信念来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方法,即认知重构。之后 Peng 采用实验研究证实了认知重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二)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部长曾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指导部门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发布方式”。由此我们建议在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预估、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决策等方面各高校就业单位可以引进各种计算机铺主系统。例如最早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是 DISCOVER,后来Turner 和 Lapan 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职业指导辅助系统——描绘职业挑战(Mapping Vocational Challenges, MVC),MVC 中包括多种职业途径的教育和职业信息。
(三)正确选择职业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视,我国各高校已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求职的课程,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严格规范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大学生孵化中心的建设。基于硬件的不断完善,各高校就业部门要及时普及当前社会形势,指导学生在对内对外信息与形势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正确的做出职业目标的选择。
(四)合理制定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就开始, 贯穿大学四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水平的提高,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课程计划,学校需要将此课程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进行正常的管理和考核。此外,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打造专业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合理规划的不二法宝。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可从人际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研究。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尤其是在自我调控能力方面,主要是问题应为方式上大学一、二年级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对于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尽早开始。而在性别方面,女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高于男生,主要体现在人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层次,这就需要我们校方关注低年级的男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就业指导,2012(04):043-044
[2]杨娴.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应用心理学,2017(01):134-135
[3]陈勃,游河,陈小爱.大学生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14(1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