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点构架
2019-04-29王鑫
王鑫
【摘要】体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基础的知识与经验,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会选择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创造力,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新能力 要点构架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13-02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备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1]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于陌生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比起传统教学,体育课更具有灵活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创造力。
一、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何为创新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就可以称的上创新。”体育教学具有较大空间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较的优势。[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他们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鲜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模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主观能动性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释放,创造力很难得到锻炼。鉴于此,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基础,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点构架
1.更新教育理念,培养主体意识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应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就必须善于学习。体育教师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把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归还”给学生,主动的创新课程内容,用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从创新兴趣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习惯与运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对于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喜欢做游戏、很难专注于某件特殊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时,教师要讲授“单脚跳、双脚落地”的动作技能:“同学们,有一只不会游泳的小青蛙要过河,河面上有很多的石头,小青蛙看到这些石头又开心、又发愁,开心的是可以凭借蹦跳就可以过河,不开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可以容下两条腿的位置,它该怎么办呢?”教师的情境设置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基于问题他们会认真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想到“单腿跳,双腿落”的策略,教师借此机会开始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赏识为主,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小学生的“抗压”能力普遍较差,同时对于他人的评价非常重视,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群体,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要对此保持高度重视,学会赞美学生,用赏识的态度来评价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师的赏识要把握好“度”,不能无条件的赞美,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或者不把教师的称赞视为动力,而应该结合实际,当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或动作技能,应该第一时间得到表扬,而出现错误,教师不能继续表扬,而要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改正错误。小学体育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创新信心,让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把自己的观点用语言或体育动作表达出来。
三、总结
创新精神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培养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的研究教學策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全面的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爱欣.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01):154.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