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
2019-04-29孙宝兴孙天天
孙宝兴 孙天天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差生”是“后进生”的古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教学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教育评价上的偏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改变后进生的现状的五项措施,即“育人为本”、“爱生如子”、“讲究策略”、“搞好关系”“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双向协调”,从而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生达到自我完善。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87-01
一、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要求。学校是培养祖国建设新型人才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因此,育人方法要得当。对后进生不能有偏见,学生是有人格和尊严的,教师不能任意剥夺他们的权利,更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而长期受压抑的学生,当感情得不到宣泄时,就会以违纪等方式释放郁闷,从而形成叛逆心理, 与身心健康发展背道而驰,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由于自身知识面较窄,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如果不平等的看待而轻易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地加以否定,既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体验的权利,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教师怕学生犯错误,实际上是对学生产生错误的畏惧,是工作中畏难情绪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爱生如子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爱生如子,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只有感受到这份爱、才会主动的亲和老师,愉快的接受教育。班内学生的基本素质、举止行为、学习优劣都有明显的差异,教师要公平的对待他们,与学生拉近距离。教育需要爱,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真正的爱,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三、讲究策略
教育教学中最费心思的工作是转化后进生,面对这一工作,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往工作中,教師对后进生往往只见其缺点,不见其优点,没能给学生及时的正确引导,使其改正缺点,结果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缺点,教师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心理学表明,后进生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即条件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后天形成的。因此,对于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学生,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听取他们的理由,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任性、不肯认错的学生要用爱的感情融化他们;对孤僻、内向的学生要渗透爱,用父母般的感化他们。
四、搞好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要彻底从教育理念上打破陈规,废除“师道尊严”,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尊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长期以来,教师高高在上,往往学生最需要鼓励和帮助的时候,教师针对学生的过失,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出现错误的时候,不向学生承认,甚至在学生面前加以掩盖,从而使教育走向反面。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一分,学生就会十分百分的尊重老师。教师只有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师生关系才能亲密融洽,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双向协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目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养教失调。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1.溺爱型。他们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不注重养成教育,过分溺爱子女,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2.过多干涉型。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3.期望过高型。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由于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当,使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平时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鸣,最终达到实现孩子长大成为有用之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