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

2019-04-29杨再昌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经验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有关文化建设的构想。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有关文化建设的新观点,为指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系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至关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

1、改革开放前

文化建设工作由来已久,自我党成立,这项工作就一直备受重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服从于政治,强调普及与提高并重。同时,“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

2、改革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期间,邓小平发表了许多有关思想文化的论述。认为文艺是人民大众的,要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培养“四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必须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先进文化,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如何革新文化体制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讨论。在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强调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学习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国民自豪感,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不断健全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全民创新,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活跃文化创造的氛围,着力打造中华文化的品牌,提高中华文化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度明显加强,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来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不断健全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才能够逐步提高我国文化开放的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为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扬,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打破地域等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均衡发展。

十九大强调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注重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方向,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内外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中华文化内在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在继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扬光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总结

1、 用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掌握好意识形态领导权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此,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至关重要,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注重普及与提高

党的十八大强调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一方面,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普及和提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部分,增进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全民参与,共同行动。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抓好家风建设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融合,转化为民众的行为准则和内在评价指标。

3、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深受其影响。作为中华儿女,必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会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去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责任亦是义务。

4、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艺是时代风貌的最好体现,文化建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创造。第一,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作中心。第二,注重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革新体制,激发活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第四,弘扬民族精神,拓宽对外传播的渠道,传播中国文化。第五,凝聚中国力量,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话语优势,注重中国理论的阐释和升华,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和公信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革新。新时代下的文化建设正是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的。新时期必须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实现文化自信。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让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实现改革与时代并重。

第二,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心存敬畏。一方面反对全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传统文化中的局限;另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忽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自觉认同、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意义

第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当今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密切。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愈凸显。“一个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此。我国必须加深文化建设的力度,注重革新,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因此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关键阶段,习总书记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理念。我国必须发挥好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升公民素质,展现人民大众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1013.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28.

[3]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0-201.

[5] 李昊远,宗彩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创新价值[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2)15-16.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作者简介】

杨再昌(1992.11—)男,陕西子长人,现就读于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7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经验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