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2019-04-29
一、知识积累(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雎鸠(jiū)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俶尔(shū)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冽(liè) 罔不(wǎng)
阡陌(mò) 寂寥(liá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詘右臂支船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淡然 平静
B.淡泊 平静
C.淡然 平和
D.淡泊 平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人们只有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乃记之而去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颁”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田园诗人,比较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有王维和孟浩然。
C.《小石潭记》是宋代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D.“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可抒发情怀抱负,可阐述某些观点。如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
7.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2分)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阅读能够 , ,
, 。
二、综合性学习(10分)
8.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7分)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古稀 ②垂髫 ③不惑 ④花甲 ⑤弱冠 ⑥而立
请你帮吉米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填数字序号)。(2分)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填领款条时,不会写汉字大写数字,请你帮他把金额一栏填好。(1分)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2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
; ;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戴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弥散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
正确排序:
(4)[开班会拟标语]八·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句标语,请你帮帮他。(2分)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请你结合整本书阅读,具体分析保尔·柯察金的形象。(3分)
三、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曲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2分)
南吕[四块玉]·别情①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②?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①南吕:宫调名。四块玉:曲牌名。②绝:断。
10.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串了整首曲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和桃源诗序(节选)
◎[宋]苏 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词。(2分)
(1)饮其水皆寿()
(2)或至百二三十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有人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分)
1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2分)
15.假如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结果找到了桃花源,故事会沿怎样的方向发展?请你发挥想象,续写桃花源的故事。(150字左右)(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6分)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将车停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这个时候就很敬重那些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的人们。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所以每每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我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便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淡化了生存以外的俗念。人一旦从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这时,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忽然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是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还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于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我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登上与它邂逅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作者裘山山,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6.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
17.第六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说说你对“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中“都市对我的中伤”的理解。
(4分)
19.根据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西藏当作“灵魂的故乡”。(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精神拾荒三步曲
“ ”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来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
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通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惫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甲)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 有价值 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
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乙)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 不及时录下来, 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丙)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 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 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作者周国平,选自《安静》)
20.联系下文,补出第一段开头孔子的名言。(2分)
21.甲、乙、丙三处依次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也 如果/就 不但/而且
B.虽然/但 如果/就 不但/而且
C.即使/也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D.即使/也 如果/就 不是/就是
22.下面对“精神拾荒三步曲”、“三步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精神拾荒”是指拣取、提炼学习生活中最易流失的思想、意识、见解、主张等精神产品。
B.作者倡导的精神拾荒“三步曲”是指学、思、录。
C.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必有所得。
D.虽然“学而思”可以激发灵感,但“思而录”才是最重要的。
四、作文(60分)
23.志愿者是指“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
对于做志愿者,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10分)
24.青春是一串风铃,响动时,发出优美动听的乐音;青春是一支悠远的笛,吹奏出欣喜与憂伤;青春是一朵美丽的蒲公英,在季节的微风里开放……你的青春是什么呢?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悟,以“我的青春是
”为题,写一篇作文。(50分)
要求:①补全题目(词或短语);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